道為什麼不可須臾離也
研究孔孟學說的儒家弟子與講授或翻譯四書五經的教授與學者有一個很大的盲點,就是只知道道理之「理」,但是卻不識道理之「道」,故常常將「道」誤當成「理」或將「理」誤當成「道」來解釋,因此他們會誤認為「道就是理」或「理就是道」,其實並非如此,道與理不一不異也,道與理的意義完全不同,若是解釋錯誤的話,則整本中庸就會從經典變成一般的教科書,理無道不真,道無理不顯,「道」與「理」是霄壤之別,天地間的理雖然有千理、萬理,但都是假理,而道卻是宇宙間唯一之真理,真理與假理,一個在天一個在地,天地之差也,悟出真理者,天地之事即能無所不知也,故具真智慧者其靈體能脫離輪迴而得到大自在與大解脫,但是只知道假理者必執其理,因此必被理所縛,亦被理所困,故其靈體必墮入四生六道的輪迴之中,終究無法脫離苦海也,他們也將「道德」當成一件事,事實上道是道,德是德,符合道的德謂之「真德」,不符合道的德是「假德」,真德是性的作用,假德是是情的作用,兩者亦是霄壤之別也,聖人傳經典旨在啟發眾生之智慧,教授或學者錯誤之解讀反而阻礙了儒家弟子與社會大眾悟出真道,罪孽不可謂不深也。
道是無所不在的,因為道在體內,道也在體外,道遍虛空也遍法界,道在物質中,物質亦在道中,道在理中,理亦在道中,所以道不可須臾離也,能離開的都不是道,道是永恆的,如果道不是永恆,那麼必然會有時候有道,而有時候沒有道,因此理不是道,為什麼呢?因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所以在公所說的理之中,就容納不了婆的理,同樣的道理,在婆所說的理之中,亦容納不了公的理,所以公所說的理是「公的理」而不是「道」,婆所說的理是「婆的理」也不是「道」,所以理不是道,但是理中卻有道,所以公所說的理聽起來很有道理,當然婆所說的理聽起來也很有道理,因為公所說的理與婆所說的理聽起來都很有道理,所以公與婆若各自堅持自己的理,那麼辯論、抗爭、鬥毆、戰爭於焉產生矣!為什麼他們雙方講的都很有道理,卻會發生辯論、抗爭、鬥毆、戰爭…等等的情事呢?因為他們所說的都是道理的「理」而不是道理的「道」,所以才會衝突,道理的「理」是邪理、歪理、謬理、人理所以不符合道,也沒有天理,這正是目前夫妻、家庭、父子、母女、社會、政黨、宗教、國家…等等的關係會亂哄哄的主要原因。
理中隱含有真道,大家本來應該是悟出理中所隱含之真道,以化解雙方所堅持之理,因而解決世間所有的紛爭,這正是為什麼大家都要修行的主因,但是眾生執著堅持自己所認為正確的理而導致雙方對抗,如此重理不重道,只知有理不知有道的愚癡行為正是家庭不安、社會動盪與國家政局紛擾的根源,宗教亦是如此,佛教徒將佛理誤當成真理,所以認為其他宗教法門皆是外道,事實上佛理仍然不是真理,同樣的道理基督徒將聖經之福音當成真理,到處亂佈道,道既然是無所不在的,那還要佈什麼道呢?道既然是須臾不可離的,那還能佈什麼道呢?人類最大的悲哀就是無知,無知就是不知「道」,所以被假理所擾,被邪理所困而不自知,還妄稱說:「真理站在我這一邊」,如果真理能站在任何人的那一邊,那麼還有什麼大公至正、無私無偏與大慈大悲的真理呢?宗教的傳教者因為無知誤將宗教的教義當成真理,故會排斥其他的宗教之教義,導致社會大眾都被導誤而不自知,故造成宗教之爭與國與國之戰爭,其罪孽不可謂不大矣。
《中庸》第一章有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其中有一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講的非常貼切,我們世人研究儒家思想,一定要參透文字中的第一義諦方能入道,不然只翻譯表面之意思,而不悟其中文字內容之真諦,則必會被導誤,那只不過是在求知識而已,不是研究孔孟思想的真諦,父母與師長常常勉勵子女或學生:「讀書要認真」,事實上父母與師長也常常誤解了這一句話之真諦,也可以說他們根本不知道「讀書要認真」這一句話之真諦,人云亦云跟著誤傳了二千餘年,「認真」不是指勤奮讀書的意思,而是說書中之內容有假理與真理之分,如果錯將假理當真理,那就是沒有認「真」,而是誤假為真,讀書不認「真」的話,那麼誤將假理當成真理,畢業之後就會以他所知道的假理與人爭辯,如此的話,此人在家庭中與人相處則家庭必不安,在社會中與人相處則社會必紛擾,到政府機關做事則政局必亂,去學校教書則學生必理盲,目前在家庭、社會、教育、政黨、經濟、國家、宗教、商場各領域之中為什麼會紛擾不安,就是這種人太多了,故亂是必然但卻不是偶然。
例如儒家的修行人將自己所解讀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德之俗諦當成真理,佛教的修行人將自己所解讀的慈悲、放下、濟世、助人…等等的俗諦當成真理,政治人物將自己所解讀的言論自由、民主、平等、人權、廢除死刑、本土化、環保…等等的俗諦當成真理,如此的話世界焉能不亂呢?宗教的監獄教誨師到監獄之中對受刑人所講的內容不是真正的道,而是宗教的門戶之見與宗教教義,受刑人不是因為沒有信教而犯法,而是因為沒有悟道才會做出背道而馳的行為,向受刑人傳教不是一盲引眾盲一齊跳火坑嗎?孝順是假理但卻不是真理,忠於國家、忠於政黨、忠於老闆、忠於配偶…等等都是假理而不是真理,「人人生而平等」是假理不是真理,「均富思想」是錯誤的觀念不是真理,為什麼說「人人生而平等」是假理不是真理呢?因為每一條靈體累世所造的善業與惡業之業障不一樣,所以出生之後所受的果報也就不同,「人人生而不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人人生而平等」則是一種假平等,那麼為什麼「均富思想」也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而不是真理呢?每一個人的思維、學歷、經歷、勤奮程度、機會、助力、環境、長輩關係與做人處世的態度皆不一樣,有貧、有富、有中產階級正是自然演化之結果,均富的觀念係以人為的操作來破壞大自然的公平性,所以才有補助窮人與排富條款等「有為法」,這些有為法皆逆天行事也。
有為法皆是違反道的,更是形成仇富與貧富對抗的罪魁禍首,有因才有果,故貧與富是一種「果」但卻不是「因」,貧有「真貧」與「假貧」之分,貪婪心未除去的人是真貧,而財富缺乏是一種假貧,假貧之人若繼續奮鬥可以轉富,但人心不足卻是蛇吞象永遠是貧,心貧的人永遠不會快樂,只有知足的人才知道真正的樂趣,故社會上有「知足常樂」之俗諺,富也有「真富」與「假富」之分,人心不足的人其心如溝壑,永遠填不滿,故表面似富但實際上是貧,所以這種富即是「假富」,而真富的人永遠有多餘的錢做佈施,他們不管佈施多少出去,也不管佈施什麼,他們永遠不缺任何的有形物質,這種心靈與肉身都不缺、都富有的富才是「真富」,世俗的貧與富皆是一種假相,貧的人在逆境中受考,而富的人在順境中受考,這才是真相,兩者之考驗場景雖有不同,但從順境與逆境之中所悟出來的道卻無二致,所以不要羨慕富有的人,也不要同情貧困的人,這些果都是他們前世或累世自己所造的因所導致的,這就是自作自受造自化,人人都一樣沒有特例,這才是真正的平等,不是劫富濟貧或是以加稅、減稅、排富、補助或變相挪用公款給窮人…等等人為之手段以造成均富之假相謂之平等,那是違反「自然就是道」的哲理。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什麼意思呢?有人認為道不可離之句,是從「率性之謂道」而來的,因此此句中的「道」,即是指「率性」而言。所謂「率性」,就是一切言語行為思想無不順乎本性,而不發生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情。「性」與「情」不同,有人曾以「水」與「波」作為比喻,認為水就是比喻性,而波則是比喻情。波有大小高低生滅種種的幻相,因而引發七情。水則沒有種種的幻相,波大,水未增加,波小,水未減少,波生,水未生,波滅,水未滅。因此,水喻本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明白此性,便不會引發七情。他這樣的解讀有他的道理,但仍然不是真理,「率性」謂之道,是說率性而為之事符合道的精神,而不是說「率性」就是等於「道」,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說「率性」就是等於「道」的話,那麼「不率性」就是等於「沒有道」了,那怎麼是「道不可須臾離也」呢?全世界的人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沒有率性而為,那不是說這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永遠跟道分離了嗎?所以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一句話不能那樣的解讀。
水性下流,火性上炎那是「物之性」而非「人之性」,未動之前心是性,已動之後性是心,情是由心而動並非由性而動,若性如水而情如波的話,那麼七情六欲時時在變化波動,那麼性不是就會跟情一樣起起伏伏了嗎?如此的話本性又豈能如如不動呢?所以以水來比喻性或以波來比喻情仍然不是正確之思維,率性就是「無為」的別稱,而「無為」就是指沒有任何人心之造作的意思,而動心起念謂之人心的造作,例如我們路上看到一隻非常漂亮的流浪狗,動善念的人就想抱回去撫養牠或是帶去派出所作失物招領,以期這一隻非常漂亮的流浪狗能夠回到牠原來的主人身邊,而動惡念的人則想抓這一隻非常漂亮的流浪狗回去殺,以便能夠吃狗肉,或是抓回去等到失主以鉅額贖金來贖回,或是再賣給不知情的人賺一筆錢,但是率性而為的人知道狗有狗的因果業障要報,所以不會動善念使這一隻流浪狗有更好的境遇,更不會動惡念使這一隻流浪狗有更差的境遇,一切隨緣,一切順其自然,所以隨七情六欲而波動的是「人心」而非「本性」,善心與惡心皆是人心也。
那麼為什麼「道不可須臾離也」呢?其實真正的道指的即是「大自然宇宙」的本身與組成宇宙間萬靈、萬物與萬象的萬物之源━道體,道體在科學家來說即是非物質的「上帝粒子」,對道家來說它稱為「炁」、「大丹」、「金丹」,對佛家來說它就是「金剛」、「七彩摩尼珠」、「舍利子」,對儒家來說它就是「至善」、「性」,對基督徒來說它就是「上帝的獨子」、「聖子」,對伊斯蘭教來說它就是「真主」,道在物中,物在道中,道中有理,理中有道,人人都活在大自然宇宙裡,怎麼能須臾離開呢?人人都是道體組合而成的,又怎麼能須臾離開呢?您坐神十太空船到太空去,能離開道嗎?不能也,太空船外面之氣體是道體所組合而成的,您到太空船的外面仍然須臾不可離也,您在太空船裡面,包括太空船本身、裡面的儀器與裡面的人或食物通通都是道體所組合而成的,您說人能須臾離開道嗎?但是有人會問「那麼道體跟真理又有什麼關係,它又如何能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呢?這一個問題問的非常好,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二冲和章不是說過這一句話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他已經告訴了世人「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萬物當然就是包括大無其外的「大自然宇宙」與小無其內的「道體」在內。
在大無其外的大自然宇宙之中含有「有形之物質界」與「無形之靈界」,這是不是負陰而抱陽啊!在小無其內的道體之內也含有「靈」與「性」,這是不是也負陰而抱陽啊!人是由「肉身之假我」與「法身之真我」所組合而成的,這是不是負陰而抱陽啊!物質也是由「裡面的質體」與「外面的形體」所組合而成的,這是不是負陰而抱陽啊!既然萬物有「陰」也有「陽」那麼當然就有道了,但是道在哪裡啊!道就要在「冲氣以為和」的這一句話裡面去參悟,陰陽兩氣若不能平衡的話,那麼就會產生颱風、颶風、龍捲風刮樹、毀屋、傷人,陰陽兩電若不能平衡的話,那麼就會產生打雷閃電毀樹、燒林、破屋、傷人,夫妻若陰陽不能調和的話,那麼就會產生辱罵、鬥毆、離家、自裁、家破、人亡之情事,社會若陰陽不能調和的話,那麼就會產生對抗、暗殺、造謠、生事、爆炸、示威、遊行之亂象,國際間若陰陽不能調和的話,那麼就會產生斷交、出兵、戰爭、談判之國際糾紛。那麼您說道在哪裡呢?夫妻間不是有「夫妻相處之道」嗎?婆媳間不是有「婆媳相處之道」嗎?社會間不是有「做人處事之道」嗎?家庭中不也是有「孝道」嗎?國與國之相處也有道啊!前一段時間馬英九總統參加桃園祭孔儀式的時候,他表示說:「二千五百年前,孟子就提到,兩國相交之道,指出大國要仁、小國要智」,這「大國要仁、小國要智」就是兩國相交之道。
娑婆世界會亂不是因為沒有道,而是世人將理當成了道,因為堅持自己錯誤的理而悟不出真道,所以家庭、社會、國家才會亂七八糟,這正是儒家思想的三綱與八個德目之中要以「格物」為首要,以「止於至善」為目標的原因,現在的社會上,學政治的人沒有格物就出來選中央與地方民意代表、鄉鎮長、縣市長、總統,所以政治一定亂,學教育的人沒有格物就出來當老師、教授,所以教育一定亂,學經濟的人沒有格物就出來玩股票、作生意、搞金融,所以經濟一定亂,修行的人沒有格物就出來佈道、弘法、講經、開示,所以宗教一定亂,道既然須臾不可離,那麼為什麼大家都不悟道呢?《中庸》第十三章有云:「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這一段話就是在講這個道理,道其實沒有遠離世人,是因為世人將理當成道,所以遠離了真道,「人之為道」的意思就是說「道本無為」,而人以有為之方式去處理事情,並將那些「有為之方式」當成了道,所以「伐柯伐柯,其則不遠」的意思即告訴世人,道不遠人,應以聖人之道作為準則去因應世事之變化。
孔子在《中庸》第四章有云:「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有人將這一句話解讀成孔子說:「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實行,我已經知道其原因了,聰明的太過明白這道理,以為不值得去實行,而笨拙的人又根本不懂,不知道怎樣去行。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鮮明,我已經知道其原因了,有才智的人做過分了,而沒有才智的人卻又做不到。就好像人們每天飲水吃飯,但真正能品嚐滋味的人卻非常之少。」,其實這樣的解讀根本是錯解了孔子這一段話,什麼「聰明的太過明白這道理,以為不值得去實行,而笨拙的人又根本不懂,不知道怎樣去行」,根本不是這個意思,何謂「中庸」呢?「中」者不偏不倚、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高不低謂之中,因此偏善偏惡、偏佛偏魔、偏是偏非、偏對偏錯都不能稱為「中」,「庸」者平常也,「平」者不起伏也,「常」者不變異也,因此會偏善偏惡、偏佛偏魔、起伏、變異的哲理都不能稱為「中庸之道」,佛教法師說:「一念覺眾生是佛,一念迷佛是眾生」,「佛」與「眾生」會因一念的覺與迷變來變去,所以這就是生滅的世間法而不是中庸之道。
「知者過之」的「知者」是指具有小聰明但是缺乏大智慧的人,就如同一些尚未悟出真道的學者、教授或大師一樣,「過之」則類似擇善固執、堅持要廢除死刑、堅持言論自由、堅持媒體無限制開放、堅持要放生…等等之類的現象皆是,犯了小罪當然不能判死刑,判了當然就是過之,犯了滔天大罪當然要判死刑,堅持要廢除死刑就是過之,言論要適當才是合中庸之道,堅持言論自由就是過之,媒體要適當開放才合中庸之道,箝制媒體不開放或是堅持媒體無限制的開放就是過之,遇到受困動物隨緣放生即符合中庸之道,特地到市場、漁塭、鳥園、動物園去買動物來放生就是過之,隨緣行善即符合中庸之道,若是為了選票、虛名、功德故意去行善即是過之,目前社會上這種做過頭的人實在太多了,不勝枚舉,而「道之不明」亦是如此,將佛理、福音等假理當成了真理,將故意行善的這種造善業行為誤當成是在修行,偏善與偏惡的宗教教義都是邪理而不是真理,因此若世人將那些邪理誤當成真理就是過之。
那麼君子為什麼要「慎其獨」呢?一般的人解釋說:「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戒謹慎,在人聽不到的地方也需惶恐畏懼,因為沒有比隱暗處更為顯現了,也沒有比細微處更為顯著的,所以君子在獨處的時候要特別謹慎。什麼叫作「沒有比隱暗處更為顯現了」呢?什麼又叫作:「沒有比細微處更為顯著的」呢?其實教科書的解釋仍然是語焉不詳,那麼君子到底為什麼要「慎其獨」呢?剛才我們不是提到說:「大無其外的大自然宇宙之中含有有形之物質界與無形之靈界」嗎?整個宇宙之間充滿了暗物質、暗能量、炁體…等等無形靈界在其間,既然是無形的靈體,那麼必有各種不同程度之靈性,這正是為什麼監視器會經常拍到一些靈異影片的道理,其實因為世人對無形靈界陌生,故將那些正常的事情當成靈異事件,事實上祂們是無所不在的,所以我們世人在暗室內或在獨處當中的所作所為,事實上旁邊都是靈界在身邊穿梭,牛頓雜誌六十二號六十頁曾經報導說:「每秒中約有一百兆顆微中子穿過我們的身體,其密度每一立方公分約有三百顆」,這只是微中子而已喔!其他如無所不在的暗物質、暗能量與上帝粒子呢?所以古德曾說:「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即是此意,《太上感應篇》亦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之語,故人豈能不慎獨呢?
道不可須臾離也,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皆處於道中,也處處離不開道,與父母、長輩的相處就有孝道,與配偶相處就有夫妻相處之道,養兒育女也有養兒育女之道,客人來了迎接、談話、送出也有待客之道,做任何生意也有經營之道,遇到困難要抉擇時也有處事之道,自己做人也有做人之道,與朋友來往也有朋友相處之道,養生也有養生之道,那麼什麼地方沒有道呢?跟任何人之相處,因為關係都不一樣,所以即產生不同的因應作法,對沒有生命的物質,也有處理之道,對於自己單獨一個人獨處也有獨處之道,否則若處理不好的話,則天心與人心必定會產生「天人交戰」,佛性與魔性也會產生「佛魔對抗」,若無佛魔對抗那麼何來降妖伏魔呢?如果體內陰陽兩氣調和很好的話,那麼體內又哪裡會有心火、慾火、怒火、腎火、肝火…等等火呢?又何需「降龍伏虎」呢?家庭、社會、學校、公司、工廠處處都是大道場,自心即是一處真道場,而自性則是一尊真正的佛,您說到哪裡能離開道呢?我們不是頂天立地嗎?天是陽氣,地是陰氣,陰陽之間即有道在其中,天氣之變化不是陰陽氣的變化嗎?晝夜交替、月圓月缺、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地氣上昇,天氣下降,何處不是陰陽,何處沒有道呢?故道不可須臾離也,修行人千萬不要將宗教的教義當成道,那是會鬧笑話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