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宗教之思維才能入道

   在娑婆的大千世界之中,雖然眾生迷真而逐妄,但是並非眾生本身他們願意去迷真逐妄,實在是因為眾生的智慧不足,因此在沒有悟道之前眾生根本就沒有足夠之能力去分辨萬事與萬物的真與假或是實與虛,為什麼最初萬靈蒼生皆秉承天賦之同一本性而投胎於凡塵,而在投胎凡塵之後,卻會產生四生六道不同之歸宿與智慧呢?實因萬靈蒼生在累劫的輪迴當中,其本性沾染濁氣程度不同之故,沾染濁氣越多的眾生則離道就越遠,沾染濁氣越少的眾生則離道就越近,那麼何謂「濁氣」呢?所謂濁氣即是指重濁之陰氣也,那麼哪些是重濁之陰氣呢?重濁之陰氣就是指萬靈蒼生因外境、外相、外物對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之影響或誘惑所產生之慈悲心、仁愛心、慈愛心、是非心、佛魔心、側隱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不忍人之心、愛慾心、同情心、分別心、比較心、執著心、貪婪心、嗔恨心、癡迷心、貢高心、我慢心、慳吝心與嫉妒心等等的人心、煩惱與罣礙皆屬之。但是在社會當中不是有許多的宗教法門在教化眾生或是每一種宗教法門都有許多的大師再為眾生們開示嗎?那怎麼還會產生眾生沉淪的人多如牛毛,而獲得大自在與大解脫的人卻少如鳳毛麟角之情事呢?

 

   究其原因除了眾生本身的道根太淺與悟性不足之外,還有兩種障礙眾生悟道之因素存在,這兩種障礙眾生悟道之因素就是「應該教化眾生悟道的宗教法門」與「應該啟發眾生靈性的那些講經說法之經師」,為什麼說應該教化眾生悟道的宗教法門反而成為障礙眾生悟道的因素,而應該啟發眾生靈性的那些講經說法之經師反而是帶領眾生遠離真道的罪魁禍首呢?主要的原因是宗教法門教化之方式不是要啟發眾生悟出宇宙間那唯一之真理,而是利用宗教之偶像、經典、教義、儀軌與職務將信徒框在宗教的領域之中,而使信徒難以脫離宗教,而各宗教法門那些講經說法之經師又誤將宗教之經典教義內容當成真理,致使信徒誤將宗教經典教義那些假理當成了宇宙間唯一之真理,也誤將各宗教法門那些邪說異端當成了正道,故真假不分是非不明而陷溺於宗教的這一灘死水之中無法脫離,古德有云:「佛陀若是說佛法,眾生死在佛法裡,佛陀若不說佛法,眾生墮入輪迴中」即是此意,可是眾生又不能不教化,這正是兩難之處。

 

   為什麼說「佛陀若是說佛法,眾生死在佛法裡」呢?因為佛法有「世俗諦」與「勝義諦」之不同,就如同道理有「道理之道」與「道理之理」的區分一樣,所謂世俗諦就是因應時機、場合、對象之不同而說出來的「方便之說」,而勝義諦則是指說該句話真正的含意,又稱為「第一義諦」,所以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場所說的內容皆是為了治當時那些聽眾「一切心」所說之「一切法」,故佛陀當時所說的一切法皆是一種方便之說而非勝義諦,如果有人將佛駝所說的那些方便之說當成勝義諦,那麼就是被假理所迷惑,故說「死在佛法裡」即是此意,但是在佛陀滅度五百年之後,佛陀所說的那些方便之說陸陸續續被整理出來成為目前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因為佛教許多的三寶弟子自從接觸到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之後,有一些人已經放下了世俗的煩惱與罣礙而得度,故能免於繼續墮入生死輪迴之中,而社會上一些沒有接觸到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仍然執迷不悟的人則繼續陷在輪迴之中,這就是古德所說:「佛陀若不說佛法,眾生墮入輪迴中」這一句話之真諦。

 

   佛陀所說的話是「佛理」但不是「真理」,是「世俗諦」但不是「勝義諦」,是「方便之說」但不是「真正的佛法」,否則在《金剛經》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之中就不會有這一段:「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經文,佛陀沒有說過任何一句佛法,祂只有針對當時在現場世人之迷障而講一些觀機逗教、契機教化、應病予藥的方便之說而已,佛法是指成佛的方法,每一個人的迷障之處都不一樣,佛陀講那些方便之說是為了啟發眾生之靈性讓眾生自己去悟道而成佛,並不是佛陀可以告訴眾生有什麼成佛的路徑、方法、密訣或竅門,可以循著這些路徑、方法、密訣或竅門去成佛,佛不度人只有眾生自己才能度自己,佛陀只能告訴眾生一般人會煩惱與罣礙的原因有哪些?而這些煩惱與罣礙應該要怎麼做才能解除,但佛陀無法知道每一個人內心痛苦的病灶在哪裡,而給予每一個人解決內心痛苦的大藥,因為每一個人之內心為什麼會痛苦自己最清楚,所以自己可以參考佛陀所提供的那些方法去試看看能否解決自己內心的痛苦,因為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病情,所以一定要自己度自己才能對症下藥。

 

   感情的問題會造成男女雙方內心之痛苦與罣礙,感情問題專家他們所著作的書雖然可以講出一些處理感情問題之原則,但是感情問題專家他們所說的原則都是「通則」,而不是針對於每一個發生感情問題之男女的「個案」,所以要解決自己感情之問題就要針對自己感情問題之癥結部份,靈活的運用專家所提供的那些處理感情問題之原則再加上自己針對個案所必須採取之正確措施,如此才能徹底解決自己所面臨的感情問題;撫養小孩的狀況亦是如此,專家所提供的是育兒經驗,他不是針對我們自己家裡的小孩狀況來寫的,而是針對嬰兒一般可能發生之現象,提供天下父母一些養兒育女之經驗,如果我們不針對自己兒女之特殊狀況來解決,而以專家所提供之一般原則去處理,那麼我們可能會以錯誤的方法在養育我們的子女,如此的話我們不但沒有因為看了專家那一本養兒育女的書而解決我們自己子女養育之問題,反而會被專家所寫的那一本養兒育女的書所導誤,這是當初著作那一本養兒育女的書之作者所不樂易見到的,同樣的道理,佛陀當初傳世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所有的內容所講的那些方便之說,亦是對眾生心靈痛苦所提供的一些原則性指導,而不是針對我們每一個人所寫的「心靈改造企劃書」,所以眾生只能將佛陀所傳世的三藏十二部經典當成參考,但卻不能依教奉行,因為依教奉行之結果便會被那些經典之內容所導誤而遠離真道。

 

   也許有很多的佛門弟子到現在尚不知道,他們所以不能悟出真道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被佛陀所傳世的那些三藏十二部經典之內容所障道,更不知道是被自己宗教法門那些大師講經說法之內容所導誤,這是因為自己的根器不足與悟性不高之原故,他們難道不知道真理沒有文字相與語言相嗎?難道悟不出來佛陀所傳世的那些三藏十二部經典之內容都是方便之說而不是真理嗎?自己宗教法門那些大師講經說法之內容也都是宗教教義而不是真理,既然經典之內容與大師講經說法之內容都不是真理,那麼又豈能依教奉行呢?依教奉行的結果不是離真理越來越遠嗎?修行之目的是為了悟道而獲得真智慧,而不是為了信教去瞭解宗教的經典教義,瞭解宗教的經典教義就能悟道嗎?既然不能悟道,那麼瞭解宗教的經典教義之意思又有什麼用呢?佛陀當初悟道的時候,他是因為去瞭解了哪一種宗教法門的哪一部經典教義之內容嗎?當然不是,所以看佛陀所傳世的那些三藏十二部經典之內容是要用「心」去悟而不是用「眼」去看,用眼經看經書只能看到文字表相之意思,唯有用心去悟才能悟出隱含在文字中的真理出來。

 

   宗教的經典教義內容跟各級學校的教科書內容一樣都是俗諦,因此只能參考不能當真,也許有許多的宗教信徒會不服氣,他們會認為社會上一般的知識都是俗諦,但是宗教的經典教義內容甚深!甚深所以是真諦,其實這又是一種將理當成道,或是將聰明當成智慧的無明現象,真諦的大道是至簡的,因此甚深甚深之宗教教義反而離真理更遠,因此又怎麼會是真諦呢?越複雜的東西就是演化越多次或組合越多的東西所形成的,所以離無形、無相、無質的真理也就越遠,有某些宗教信徒認為,站在修行的角度來說修習四禪之法的智慧就稱為「世間智慧修習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智慧稱聲聞智慧另外修習十二因緣的智慧則稱為「緣覺智慧其次修習六度萬行的智慧稱為「菩薩智慧而凡是修學或行一切圓滿清淨平等的智慧則稱為「如來智慧行清淨無為之智慧的則稱為「老子的智慧」,因此他認為老子智慧即是如來智慧,如來智慧即是老子智慧,如來智慧及老子智慧即是所謂的「無上甚深智慧」。

 

當然這是站在佛教修行者的角度來說的,但是這種說法還是漏洞百出,其實「智」與「慧」是指兩件事情,因為只有慧沒有智的話,那麼慧是沒有辦法顯現出來的,如果是只有智而沒有慧的話,那麼其結果仍然是錯誤的,所以智慧兩字雖然連在一起說,但是兩者仍然是有差別的,如果僅僅瞭解事物之表相與假相就稱為「知」,如果已經徹底的瞭解事物之真相與實相則稱為「智」,依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與意識等六識之直覺去決定事情之對錯、善惡、是非、有無、上下、大小、前後就稱為「識」,而依本性、無為、真理、正道去決斷事物並產生最圓滿之結果之本能則稱為「慧」;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知識」與「智慧」這兩個名詞其含意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智慧不是依修習之種類來區分世間智慧聲聞智慧緣覺智慧如來智慧與佛智慧,否則信徒直接跳過世間智慧聲聞智慧緣覺智慧等等之修習項目直接修習如來智慧與佛智慧之項目,那不是就具有如來智慧與佛智慧了嗎?其實不是,因為真正的智慧只有洞察宇宙萬靈、萬物與萬象之真相而以道心與道行去因應娑婆世界之凡事、俗事與雜事之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其餘都只能算是知識而已。

 

當然宗教如果硬要將世間智慧聲聞智慧緣覺智慧等等類型也稱為智慧的話,那麼了解世間有為法的事相與通達出世間無為法的空理這兩種智慧皆應歸類為「假智慧」,而洞察宇宙萬靈、萬物與萬象之真相而以道心與道行去因應娑婆世界之凡事、俗事與雜事之智慧則稱為「真智慧」;也就是說沒有悟道、行道與成道者,他們仍然都是假智慧,而已經悟道、行道與成道者,他們的智慧才是屬於真智慧,故如來智慧、佛智慧與老子智慧是否真智慧,眾生應可判斷出來,但是眾生千萬不能將「如來」、「佛」與「釋迦牟尼佛」劃上等號,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是指如其本來的意思,而「佛」則是指覺的意思,所以這是佛智慧而非真智慧,但是釋迦牟尼佛與老子卻是真正具有真智慧的聖哲,所以眾生仍然不能將「如來」、「佛」與「釋迦牟尼佛」劃上等號,如來的「如」字是指很像的意思,而「來」字則是指本來,因為佛性的清淨、無染、無著、涅槃、靜寂…等等的性非常像本性,故說如其本來,所以簡稱「如來」,而「佛」則是指覺的意思,但「覺」仍然不等於「悟」,所以也不能將「覺」與「悟」劃上等號,若是「覺」等於「悟」的話,那麼就不需要用兩個不同的字來表達了。

 

   那麼「覺」與「悟」的差別在哪裡呢?「覺」是指某一個人他發現了諸法空相之實相或是萬物之假相,因而覺知自己以前對事物癡迷之現象是錯誤的,所以「覺」有「醒」的含意在其中,但是「悟」則不同,悟是指真正參透了宇宙間那唯一之真理,所以覺的人只知道出世間無為法的空理,而非真正的參透了宇宙間那唯一之真理,就因為如此,所以成佛與成聖的人並不代表說他們已經是成道的人,而是成佛的人他已經覺知了出世間無為法的空理,而成聖的人他們是已經覺知了入世間有為法的那些哲理,所以成佛與成聖的人兩者正是真正修行的起點,因為成佛與成聖只是對釋道與儒道的「覺知」而已,這是屬於「解的方面」,後面還有行道之「行的方面」還沒有做,解與行真正合一並圓滿無漏這才是真正的「成道」,也許有人會認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才能稱為佛,而自度、度人德行圓滿的人才能封為聖,因此成佛與成聖的人他們應該都是已經圓滿的達到了「解行合一」之目標了,所以他們應該是已經成道的人,這些話乍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成佛的人他們所謂的「解行合一」是指出世道這一部份的解行合一,而成聖的人他們所謂的「解行合一」他們則是指入世道那一部份的解行合一,兩者皆非以真正的道心與道行去行道,故他們所謂的「解」與「行」裡面均沒有道的成份在其中,如此的話又豈能算是真正的「成道」呢?

 

   由此可知成佛的人他們只是成就了釋道而已,而成聖的人他們也只是成就了儒道而已,但是釋道與儒道只是真理所含攝之一部份而已,並非說釋道與儒道就是等於真理,因為釋道與儒道均是普通的道理而已,跟科學知識一樣可以實驗可以證得,所以有人認為佛教的佛理也是符合科學的,這一句話是正確的,但是真理是一種妙理,跟普通的道理是完全不一樣的,真德也是一種玄德,所以跟一般做善事也是不同的,所以做善事是種福德得福報,玄德是一種天德,那是不需要回報的,否則寸草心能報得三春暉嗎?就因為如此所以積德植福之人還要繼續輪迴凡塵去受善報,而只有具玄德的人才能真正脫離輪迴;有人可能會誤認為菩薩與佛都是已經解脫的人,所以他們不會再輪迴凡塵,事實上這種觀念是錯誤的,菩薩比一般人還執著,有的菩薩執著「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有的菩薩執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有的菩薩執著「聞聲救苦」,這些願望都是執著心而非清淨心,執著心越強的人離道就越遠,所以菩薩是不可能悟道的,他們還有很多凡事、俗事、雜事要忙,所以還須不斷的輪迴。

 

   至於成佛的人要不要墮入輪迴呢?這就不一定了,要看他們成佛之後有沒繼續修行而定,如果成佛(自心覺知)之後開始起修而悟出宇宙間那唯一之真理,並秉持道心與道行深入家庭、社會各階層去行道,則成道之後又怎麼可能會墮入輪迴呢?反之如果成佛之後又因一念迷而成為眾生,那麼又豈能一口咬定說佛不會再墮如輪迴呢?佛教有「一念覺眾生是佛,一念迷佛是眾生」之偈語,可知佛不是指永恆不變的靈體,而是隨該靈體之「覺」與「迷」而生滅的,所以仍然是無常而非真常,故印證了剛才吾人所說的「佛是指覺醒的人而不是指悟道的人」即是此意,目前有一些宗教信徒皆將成佛與成聖當成他們修行之目標,事實上成佛與成聖只是宗教的修行目標而已,並非是修行人的最後目標,學佛只是學習釋迦牟尼佛在沒有三藏十二部經可看、可唸、可背、可誦與沒有佛像可念佛、憶佛之前,祂到底是悟了什麼道?又是如何行道與成道的,而不是學習釋迦牟尼佛的托缽、苦行、打坐、冥想、過午不食或行腳,這些都是修行的表相,並非是真正的修行,釋迦牟尼佛不可能是因為托缽、苦行、打坐、冥想、過午不食或行腳而行道與成道,而是已經參透了宇宙間那唯一之真理才能使行道與成道圓滿,否則若沒有真正參透宇宙間那唯一之真理,則其解行合一之結果仍然是錯誤的。

 

   錯誤的解行合一是不能行道與成道的,就如同沒有格物產生真智慧的人,那麼其後面所進行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與平天下便通通都是錯誤的一樣,誠意的「誠」字是指空的意思,所以無意之意才是誠意,因此誠意也稱為真意,故有意之意皆稱為假意,道家在修行方面有一句「以意導氣」之術語,一般的道家修行人都誤將這個「意」字當成是意念,因此「以意導氣」這四個字便被他們解讀為用意念導引由口中所吸進來之天地氣以繞行體內的三關九竅,這種動心起念之有為法哪裡是在修行呢?不但不是真正的修行,而且還跟無為修行理念背道而馳,「正心」這一個名詞也是被修行人誤解,因此他們將偏向於善的善心、慈悲心、仁愛心、慈愛心、是非心、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不忍人之心、同情心等等之邪心也當成了正心,無心之心稱為真心,真心就是正心的別稱,故凡是動心起念所產生之慈悲心、仁愛心、慈愛心、是非心、佛魔心、側隱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不忍人之心、愛慾心、同情心、分別心、比較心、執著心、貪婪心、嗔恨心、癡迷心、貢高心、我慢心、慳吝心與嫉妒心等等的人心,都是邪心而非正心。

 

   故心一定要先正然後才能修身,否則心不正的話,那麼後面根本就不用修行了,因為心不正的話越修行就會越遠離真道,越修行則會越墮入輪迴,修行人不可不謹慎行之,孔老夫子在《中庸》一書第五章有云:「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為什麼孔老夫子會這樣說呢?其實任何偏向於善之邪心,其所做之任何作為都稱為「過之」,而偏向於惡之邪心,其所做之任何作為都稱之為「不及」,宋朝大儒號子程子的程伊川先生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德焉,則終身受用之,有不能盡者矣」。所以所謂的「中庸之道」指的正是不偏不倚、不變不異之真理,目前有許多宗教法門皆強調「諸惡不做,眾善奉行」的觀念,其實這都是對中低根器之人的一種教化,仍然不是修行,若信徒經常做善事造善業的話,那麼不是害這些信徒累世墮入輪迴去享受善報,靈體永遠無法獲得真正的解脫嗎,如此的話不正是與修行要靈體脫離生死輪迴之目標完全背道而馳嗎?

 

   宗教的戒律、儀軌、勸善或止惡之所有作為都是屬於教化眾生之範疇,但卻跟真正的修行無關,宗教的千經萬典與其教義之內容,都是宗教一己之私的門戶之見,也跟修行人所追求的宇宙間唯一真理不同,活佛、上師、金剛上師、仁波切、上人、無上師、大師、法師、神父、牧師、導師、阿訇、喇嘛、尊者、禪師、祖師、大法師、主教、樞機主教或教宗等等的傳教者或經師他們講經說法之內容亦是宗教的教義,也跟修行人所要悟的宇宙間唯一真理完全無關,信徒看宗教的經典教義是用肉眼看,但是真理卻是要用心去悟才能有所得,所以說兩者是有霄壤之別的,真理根本沒有什麼善惡、是非、對錯、恩怨、愛恨、覺迷或佛魔的相對待,因此有這些現象的都是凡塵俗世的世間智,跟真理完全無關,眾生要修行的話,自己的思維一定要超越宗教,放生、朝山、彌撒、禮拜、法會、濟世、救災、誦經、念佛、加持、灌頂、印心、浴佛、曬佛、繞佛、繞境、進香、安太歲、化煞、吃素、出家、朝覲、點戒疤、剃度、浸禮、受洗、點玄關竅…...等等的活動是宗教的東西跟真正的修行無關,不要相信大師講經說法之內容,那些都是宗教教義而不是真理,所以聽經聞法要聽「弦外之音」,看宗教的經典教義內容也不要當真,那些內容都是宗教一己之私的門戶之見,看多了反而離道越來越遠,因此看經要用法眼去看出「經中之經」,並從那些假理之中悟出真理來,因此任何講經說法或佈道的大師您都不要誤認為他們已經悟道,他們連宗教的框架都還沒跨出去,連道的門都沒有觸及,又怎麼可能悟道、行道與成道呢?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素還真 的頭像
    素還真

    無上大道 部落格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