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教奉行就永無悟道的機會

   《中庸》有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者係指社會教育、科學教育、政治教育、哲學教育、成人教育或胎教等等所有各種不同類型之教化而言,合稱則為「萬教」,因此「萬教歸一」或「萬教歸宗」的意思,即是說各種不同類型之教化之目標都是一致的,都要回到唯一之源頭,「一」就是指一致的道,「宗」就是指源頭,因此教化之源頭也是道,因此「明心見性」是指瞭解上天所賦予世人之本性而已並不是說已經「悟道」了,而「見性成佛」是指見性的人他們已經知道了萬物無常與諸法空相的哲理,所以他們已經覺悟了,因此必須運用已經瞭解的這些哲理於日常生活當中去印證,印證過程這種率性而為之觀念與行為即是道心與道行,瞭解了道心與道行始能解決娑婆世界之中所有的對立、紛爭,此種現象即是得道,但是得道不等於是成道,兩者最主要之差異即是視「是否究竟圓滿」而定,因為得道是「解」,行道是「行」,而「成道」則是解行合一,故見性成佛才是起修的開始,成道則是修行之最終目標。

 

   道是唯一的,教是千變萬化的,這就是「修行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這一句話之真諦,因此不是說婆媳相處之道、夫妻相處之道、兄弟相處之道、做人處事之道、社會圓滿之道等等的道,它們各有各的道,非也!道用在婆媳之間就是婆媳相處之道,道用在夫妻之間就是夫妻相處之道,道用在兄弟之間就是兄弟相處之道,道用在做人處事之間就是做人處事之道,道若用在社會之間就是社會圓滿之道了,這也是古德所說的:「天下無二道,上帝無兩人」或「道無二道」這兩句話之真諦了,既然教化有多門,那麼就顯示說眾生的根器有很大的差異性,每一種教化旨在使每一種不同根器之人其靈性獲得真正之啟發,故千萬不要誤以為信上帝就能永生或認為佛理即是真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宗教的語言便被誤解成為真理了,佛理悟不透的人一定要學佛,所以他們應該去信佛教,聖經參不透的人應該去信仰上帝,所以他們應該去加入基督教或天主教,其主要的目的即在於從佛理或聖經之中悟出真理來,而非沉迷於佛理或聖經之中。

 

   那麼何謂「依教奉行」呢?佛教有人認為依止佛說合於三法印的經教義理,先信而受之並依經所教誨的內容於身、語、意三業如實而踐之曰「依教奉行」,故首先是信受,如果於經教跟師長的教誡都無法相信接受,那就別提如何奉行了,故信受是依教奉行的第一步,後面的奉行就是六度波羅蜜、四無量心與四攝法的務實行持了,因此只要盡力、隨緣、放下就是奉行圓滿了,那麼我們首先要談到經教跟師長的教誡都能相信接受嗎?這一點很重要嗎?當然很重要,因為既然說:「信受是依教奉行的第一步」,那麼第一步若是走錯了,後面所奉行的六度波羅蜜、四無量心與四攝法的務實行持便通通都錯了,所以第一步走的「正確」或是「不正確」就很重要了,那麼何謂「經教」呢?所謂「經教」係指三藏十二部經中之文字內容對眾生之教誨,那麼為什麼要信受經教呢?因為有人認為經教是諸佛的文字般若,所有的經教都是佛、菩薩、祖師大德們從無量的修持跟大定中出來的,目前是用語言文字的方式來呈現諸佛如來的境界,所以每一個文字都含有無量義、無量功德、無量慈悲跟不可思議的智慧,如果我們長期常常的口而誦、心而惟、行而行,那麼就可以跟這個文字般若背後的實相般若相應,一下子就能頓入這個不可思議的智慧跟境界。

 

   乍聽之下他說的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細研究之後便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中曾說過:「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的都是方便之說而已,並沒有說過一句真正的佛法,釋迦牟尼佛是高智慧的人,他知道「真正的佛法」是離文字相與語言相的,所以真正的佛法是不能說的,因此祂所說的內容是觀機逗教與應病予藥的方便之說,並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後來的三寶弟子為了保存釋迦牟尼佛的那些方便之說,便將其彙整成為三藏十二部經,而學佛之弟子卻誤將那些三藏十二部經之內容當成了真正之佛法,這不是跟釋迦牟尼佛的本意相違背了嗎?那麼,為什麼不能將那些三藏十二部經之內容當成真正的佛法呢?當然不能,三藏十二部經之內容是引導信眾找到月亮的「標月指」,但卻不是真正的「月亮」,是渡眾生由此岸到彼岸的「寶筏」,但卻不是真正的「彼岸」,是引導眾生去瞭解真理的「俗諦」,但卻不是真正的「真諦」,故佛教信徒將三藏十二部經的文字內容當成了真理,其實是誤解了佛陀心法的真正含意。

 

淨空法師有云:「遠離經教就會不知不覺走上魔道」,事實上剛好相反,信受經教跟師長的教誡才是真正的不知不覺走上魔道,為什麼說方便之說不等於是真正的佛法呢?因為「方便之說」是因才施教、觀機逗教與應病予藥的一種針對特定對象、特定時間與特定地點之特別開示,而「真正的佛法」是一種永恆不變的真理,不能跟張三這樣說,但跟李四卻是那樣說,所以說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故說方便之說不等於是真正的佛法,方便之說是「俗諦」而真正的佛法則是「真諦」故兩者有霄壤之別,舉一個例來說吧!孝順是一種「俗諦」但是孝道則是「真諦」兩者意思是不同的,孝順的孝是以「順」為主,但是孝道的孝是以「道」為主,一個是「假理」,一個是「真理」,兩者有如天地之差別一樣,順從父母、長輩的指示與教誨稱為「孝順」,但是為人子女或晚輩的人有時候自認為孝順所做的事情卻不見得合乎道,有時候還跟真正的道背道而馳呢?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目前在娑婆的世界之中有許多不良的父母與長輩,他們的言行或觀念偏離正道,如果以他們錯誤的思維與行為要求子女或晚輩去做,而為人子女或晚輩的人他們也順從父母與長輩那些錯誤的思維與行為去執行,這是孝順而不是孝道。

 

父母說家裡窮希望兒子去搶劫、女兒去當妓女賺錢回來養家,如果兒女照著去做,那麼父母會認為兒女很孝順,但那些行為與觀念都是背道而馳的,這就是為什麼「孝順」不等於「孝道」的主因了,所以目前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內容是「方便之說」不是「真正的佛法」,若依那些假佛法去奉行,那麼真的會不知不覺的就走上魔道了,就如同放生、朝山、濟世、救災、誦經、念佛、加持、灌頂、印心、浴佛、曬佛、繞佛、吃素、出家、朝覲、點戒疤、剃度等等的末法一樣,若是沉迷在那些假佛法之中,那麼真的就會在不知不覺走上魔道了,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離心非修行,去掉凡夫俗子之心使之返回本性之過程才算是在修行,沉迷於那些有為法之中,心即被那些有為法所纏縛,每天為了要不要放生、在哪裡放生、放生哪些種類之生靈、放的地方會不會破壞當地之生態、放了之後那些生靈能不能活、會不會又被漁民、獵戶再捕捉回去等等而煩惱,那不是心會受到折磨嗎?心受折磨即產生心魔,因為放生而產生心魔,那不就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就走上魔道了嗎?目前只是舉放生一例而已,其他的有為法若是執著的話,仍然是會在不知不覺之中讓自己走上了魔道。

 

   經教之內容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信眾能夠從其中悟出真理來,而不是說經教之內容就是真理,所以弘法之結果除了在散播門戶之見外就是在導誤眾生,因此法師要引導信眾超越宗教經典之思維而從其中悟出真理來,不是導誤眾生按經教之內容去奉行,真理不能定義,故無文字相,所以方便之說是針對特定對象、特定時間與特定地點之特別開示,不是人人都能聽的,為什麼孔子要因才施教呢?因為對不同個性、悟性、道根的人講同樣的話,便會產生一個被啟發而另一個被導誤之現象,猶如兩個不同原因但同樣都是肚子痛的人,如果醫師不經診斷就開同一種治肚子痛的藥給他們吃,其結果不是一個被誤診,就是兩個通通被誤診,醫師會誤診當然也會開錯藥,如此的話病人遇到庸醫,病情不但無法好轉,反而會越來越嚴重,這種情形就如同宗教的佈道大會、弘法大會、講經說法與大師開示一樣,底下所坐之對象表面上看起來都是「人之軀殼」,但事實上人之軀殼裡面所隱藏的卻是悟性、道根都不同的四聖六凡「十界眾生」,大師開示之目的到底是要說給那一法界的靈體聽聞呢?如果講經說法之大師不知底下所坐之對象他們每一個人的悟性、道根都不一樣,就隨便亂開示,這就是在導誤眾生而不是在開示啟發他們的靈性。

   所以「依教奉行」又豈能夠依經教跟師長的教誡去信受呢?再說「三法印」的理論到底是佛教的門戶之見還是真理呢?那麼何謂「三法印」呢?「三法印」就是指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等三種法印,那麼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與「涅槃寂靜」這三種觀念是「佛理」還是「真理」呢?也就是說這三種觀念是「假相」還是「真相」呢?為什麼要這樣問呢?因為如果是假相的話那麼「依教奉行」的結果便會導誤信眾遠離真理,這種錯誤是非常嚴重的,因為它導誤的是幾億的佛教徒與社會大眾,所以我們修行人一定要辨識清楚,那麼何謂「諸行無常」呢?所謂「諸行係指一切有為法而言,所謂「行」即表示由因緣和合而造作者;而「無常一切有為法皆由因緣而生,依生、住、異、滅四相,於剎那間生滅,而為本無今有、今有後無。即說世間一切現象(有為法)與萬物經常轉變不息,無固定不變壞之物存在,故謂「諸行無常。《涅槃經》有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們由此可知所謂的「諸行無常」它是生滅的,它是無常的,它是指有為法,它是指現象界,所以它不是指宇宙的實相,因為宇宙的實相不單單指現象界而已,故「諸行無常」的觀念是仍然佛理不是真理。

另外再談「諸法無我」這一個法印,「諸法又稱萬法,現代語稱之為存在、一切現象(不包含涅槃等無為法)。無我又作非我;我即永遠不變(常)、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因此主張所有之存在無有如是之我。即說一切有為、無為法中,並無「我」之實體;亦即一切法皆依因緣而生,相互依存,無實體性;有為法雖有作用,然不常住;無為法雖常住,然無作用;故稱諸法無我。且一切世間有為、無為諸法概皆無我,眾生不能了知,而於一切法強立主宰,故佛說無我以破眾生之我執。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諸法無我」之觀念旨在治眾生之心,因為若無一切心即無一切法,一切法旨在治一切心,故其主要之觀點仍然是在破除眾生之「我執」現象,故「諸法無我」是引導世人之心出離世間困厄之世間法,所以仍然是佛理而不是真理,有人誤以為佛法是「出世間法」,事實上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出了世間又哪裡還需要法呢?那一種法要治什麼心?要度什麼人呢?所以整個宇宙之中根本就沒有「出世間法」,有的只是引導世人之心出離世間困厄之世間法罷了。

另外再談「涅槃寂靜」這一個法印,「涅槃又譯寂滅、滅度、無生;即燃燒煩惱之火滅盡,完成悟智(菩提)之境地;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為佛教修行之終極目的。寂靜係指心凝住於一處之平等安靜狀態;蓋由修禪定之中可令心止於一處、遠離散亂等,且攝持平等,也就是說一切眾生因為不知生死之苦,而起惑造業,流轉三界,故佛所說的涅槃之法以助眾生出離生死之苦,並能得到寂滅涅槃。因此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個「涅槃寂靜」這一個法印,仍然是在治眾人的煩惱、無明與罣礙…等等諸心,「涅槃」是清淨心與淨土之別稱,那是一種「心淨的狀態」不是「宇宙之實相」,所以不能混為一談,故釋迦牟尼佛「諸行無常」的觀念是仍然佛理不是真理,懂佛理的人能得到佛智慧,具佛智慧的人他們能使無明之心清明,而明心則能使佛性顯現出來,佛性顯現出來稱為「覺」,一個大覺者即稱為佛,但是成佛不是指已經達到修行真正之目標,而是指爾後修行之方向才不至於偏差也,所以明心能夠見性,見性能夠成佛,而成佛則是起修的開始,因為成佛之後還有得道、行道與成道的漫長之路要走。

佛教所說之成佛是指「解」的部份,也就是指佛智慧階段已圓滿成就而言,但是佛智慧仍然不等於是真智慧,具佛智慧的人只知道離世道自覺的這一部份,而儒教成聖者則知道入世道自度的那一部份,這都只是偏於一端的智慧而已,故仍然不等於是真智慧,所以成佛與成聖者皆還有得道、行道與成道的這一條漫長之路要走,「行道」是屬於「行」的階段,「解」的階段與「行」的階段兩者都圓滿,始能稱為「解行合一」,但解行合一有成佛的解行合一,成聖的解行合一與成道的解行合一,三者之內涵是不同的,佛智慧與聖智慧為何不是等於真智慧呢?因為佛智慧仍然有佛與魔之相對待,而聖智慧仍然有聖與凡之相對待,故佛與聖皆是在凡間成佛與成聖,但是真智慧者並無佛與魔之煩惱,更無聖與凡之罣礙,故去除了佛魔與聖凡之分別心與比較心才是真正的智慧,佛與魔本是不一亦不異的,兩者只在一念之差爾,因為一念覺魔即是佛,一念迷佛即是魔,故佛與魔皆是無常與生滅的。

聖與凡亦是如此,大智若愚,大智者外表似愚內心實智,大愚者外表似智內心卻愚,愚者見大智者誤以為是愚人,智者見大愚人即知其愚,智慧不同也,智與愚或凡與聖皆是比較出來的,若無比較焉能知道誰智誰愚或誰聖誰凡呢?既然有比較那就是凡人,故說成佛與成聖之人皆非真正悟道之人即是此理,成佛的人悟的是佛理,成聖的人悟的是聖理,成道的人悟的是真理,理有千種萬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天下無二道,亦無兩種真理,故說「道無二道」,所以「讀書要認真」與「做事要認真」之「認真」不是指勤奮而言,「認」是指辨認,而「真」則是指真理或真相而言,故「讀書要認真」是指求學問的時候要能產生真智慧辨認出學問中的俗諦與真諦出來,讀書做學問若能辨識出學問中的假理與真理之不同,那麼他即是能夠認「真」,能夠認真的聖哲稱為「開法眼」,而不能認真的凡夫俗子即是肉眼,只能看出文字內容之俗諦,而不能看出文字內容之真諦,「做事要認真」亦是如此,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無因即無果,故能夠看出事與物之本末與終始者稱為「開慧眼」,不能看出事與物之本末與終始者即稱為「俗眼」,聖凡之差異即在於此也。

宗教之經典教義是悟出真道的一條路徑,而宗教則是踏進這一條路徑之無形山門,俗稱為「法門」,宗教的教義只是教義而已,教義即是宗教的「門戶之見」而宇宙間唯一的真理才是真理,兩者是天地之差與霄壤之別,故修行人不能誤將宗教之教義視為宇宙間唯一的真理,宗教之教義只有該宗教的信徒能夠認同其內容,故才稱為「門戶之見」,而宇宙間唯一的真理,是所有宗教共同之源頭,因為此條大道人人都能走,時時都能修,故才強名為「無上大道」,但是修行人若是執著「無上大道」這個名相,則仍然是執著,仍然非真正的修行人,為什麼說無上大道人人都能走,時時都能修呢?因為宇宙間自從第一次大霹靂劃分陰陽兩儀以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與萬象皆負陰而抱陽,陰與陽本來是對立的,但是任何的陰與陽之間卻有一處平衡點,可以使任何的陰陽皆能平衡而無怨,此一處平衡點即是道的哲理,因此所有的衝突都有解決之「道」,端看陰陽雙方是否能找到這一處平衡點而定,國與國之紛爭如此,夫與妻之相處亦是如此,但是因為這一處平衡點,因時、因地、因人、因物與因事皆不同,所以它不能定義,因此凡是具有文字相之經典教義與講經說法之內容皆是定義、皆非真理即是此意,因此目前許多宗教之信徒將宗教的教義誤當成真理,那皆是不知真理為何物也。

眾生加入宗教去修行「好」或「不好」呢?事實上說「好」或「不好」都是一種無知之偏見,基督徒認為加入基督教很好,但是佛教徒、道教徒與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可能認為加入基督教不好,佛教徒認為學佛非常殊勝,但是基督教徒、道教徒與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可能認為學佛非常不殊勝,為什麼呢?因為道根、悟性、靈源與本性遮障程度皆不同也,基督徒認為加入基督教很好,但是好在哪裡呢?他們能不能舉幾個信仰基督之後已經真正悟道之人呢?天主教有聖彼得、聖若望、聖約翰…等等被「封聖」之人,但那都是俗人自己封的,真正的聖要由天上來封,也就是說自己若已經達到那一種果位,則天知矣,那麼又何需人間的俗人去「封聖」呢?所以世人自己封聖是假的,上帝的封聖才是真實的,佛教徒認為學佛非常殊勝,但是學佛之人迄今有哪幾個人是真正悟道的呢?不是說一大堆的活佛、仁波切認證此人悟道,則此人就真的悟出真道了,反而顯示出此人沽名釣譽仍然未脫俗人之心,難道悟道還要別人來證明嗎?證明別人已經悟道的人,他們本身已經悟道了嗎?既然自己都沒有悟道,又豈有那一種真智慧來證明別人是否真正的悟道呢?可見那些行徑皆是宗教信徒自己在塑造威望,以謀求其他之個人或群體之利益,與此人是否真的悟道或是根本未悟道完全無關。

宗教信徒「依教奉行」之結果,他所知的是宗教的教義而不是真理,既然所知的是宗教的門戶之見而不是真理,那麼就算他已經讀遍了自己宗教之內所有的經典教義,他還是俗人一個,為什麼呢?古德有云:「一理通萬理徹」,這裡所說的「一理」即是指真理而言,因為真理這一理若能悟透,則宗教八萬四千法門與三千六百道門之千經萬典那些理便能悟徹,所以只瞭解自己宗教之內所有的經典與教義之人,他仍然對其他宗教法門之教義一無所知,這哪裡是真正悟道呢?根本就還是無知嘛!同樣的道理,除了教義之外,在「行」的部份如果依教奉行的話,那麼各宗教皆有各宗教的儀軌,各宗教皆有各宗教自認為殊勝之法門,如此下去世界還不是一團亂,宗教還不是各行其是,那麼如何能達到「世界大同」之目標呢?何謂「世界大同」呢?萬靈蒼生不一不異,「不一」的是外表之軀殼各有不同,「不異」的是每一個人都是同樣的本性,在修行方面「不一」的是各有各的修行法門與修行方式,「不異」的是每一個人都要悟出同一個真理出來,天下無二道,基督徒所悟的道若跟佛教徒、道教徒、儒教徒或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不一樣,那麼他們所悟的就不是「真理」而是「假理」,其他宗教亦是如此,真理是超越宗教的,因此要超越宗教之思維才能「入道」,若沉迷於自己宗教法門那些假經與假理之中,那麼此人只是一個「宗教的信徒」而非「真正的修道人」,信徒信的是上帝或佛祖,修道人修的是自己的真智慧,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信別人僅止於信而已,修自己才能使自己開真智慧,故任何宗教之信徒不是要拋棄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是要各自從自己的宗教信仰之中的那些假經與假理之中去找到真經與悟出真理,這才是真正的「借假修真」或「藉假悟真」,二千多年來本來宗教要引導信徒悟出真道,但由於開宗宗師與傳教法師的無知,反而引導信徒遠離了真道,大家都將那些開宗宗師與傳教法師當成大師,殊不知對於那些被他所啟發的人他們就是佛,但是對於那些被他們導誤的人而言,其實他們就是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素還真 的頭像
    素還真

    無上大道 部落格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