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俗諺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後來也有人將此句話改為:「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庸人自擾」這一則成語一般的人皆認為是指平庸的人無事生事,自找麻煩。但是事實上這一則成語在修行上有其非常深奧之含意,只是淺者見其淺,深者見其深罷了,「庸人自擾」這一則成語它源自於《新唐書·陸象先傳》中的「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這一句話,在唐朝唐睿宗當皇帝的時候,朝廷中有一個監察御使名叫陸象先,他為人處事非常的寬容,個人才學很高,辦事也非常的幹練,敢於直言,因此皇帝很器重他。可是,有一次他因為某一件事情觸怒了唐睿宗皇帝,因此被貶到益州(目前的四川省)去擔任大都督府長史兼劍南道按察使,陸象先到任後,對百姓十分的寬厚仁慈,即使對於犯罪的人,他也是不輕易動刑,因此跟隨在他旁邊的一些助手曾經勸他說:「這裡的百姓十分愚頑,很難管教,你應該用嚴厲的刑罰去建立自己的威望,不然的話,就沒有人會怕你了!」陸象先聽了,搖搖頭說,「我的看法和你們完全不同,老百姓的事情在於治理,你治理的好,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他們便會服從你,為什麼要用嚴刑峻法來樹立自己的威望呢?」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宗教若興則真理必隱

   宗教的宮壇、寺廟、道院、教堂、佛堂、清真寺、講堂等等有形的假道場越蓋越雄偉,裝潢也越來越豪華,但是大家也就越來越忽略了自心這一座無形之真道場,剛成立的新興宗教與原有五大宗教的新興宗門派別,近幾年來成立的越來越多,但是離正道這一處「不二門」也就越來越遠,新興的宗教與新興的宗門派別越來越多,當然不同以往觀點的新經典教義也就越來越多,如此的話離真理這一部無字真經當然就更遙遠了,派別多當然傳教者就多,傳教者越多當然被導誤的人也就越多,道場越蓋越雄偉,裝潢越來越豪華,雖然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來修行,但是這樣做難道不好嗎?其實道場不論怎麼蓋,對修行人來說不是「好」或「不好」的問題,而是要看最後所得到的效果而定,如果那些被吸引來修行的人因為進入了這一處道場,因而靈性獲得啟發以至於悟道或成道,那麼此道場越蓋越雄偉,裝潢越來越豪華,當然就是一件好事,但是所吸引進來的這些修行人,若因而沉迷於宗教的經典教義內容之中或迷惑於豪華的道場建築物裡面,那就不是一件好事了,畢竟真正的修行與建築物的好壞根本毫無任何的關係,因為一座壯觀新潁的建築物不一定能讓人悟道,而在茅屋草盧之中修行,也不見得不能悟道,因為一個人能否悟道之關鍵就是在於自己的「心」而非在於外在有形之「物」。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依教奉行就永無悟道的機會

   《中庸》有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者係指社會教育、科學教育、政治教育、哲學教育、成人教育或胎教等等所有各種不同類型之教化而言,合稱則為「萬教」,因此「萬教歸一」或「萬教歸宗」的意思,即是說各種不同類型之教化之目標都是一致的,都要回到唯一之源頭,「一」就是指一致的道,「宗」就是指源頭,因此教化之源頭也是道,因此「明心見性」是指瞭解上天所賦予世人之本性而已並不是說已經「悟道」了,而「見性成佛」是指見性的人他們已經知道了萬物無常與諸法空相的哲理,所以他們已經覺悟了,因此必須運用已經瞭解的這些哲理於日常生活當中去印證,印證過程這種率性而為之觀念與行為即是道心與道行,瞭解了道心與道行始能解決娑婆世界之中所有的對立、紛爭,此種現象即是得道,但是得道不等於是成道,兩者最主要之差異即是視「是否究竟圓滿」而定,因為得道是「解」,行道是「行」,而「成道」則是解行合一,故見性成佛才是起修的開始,成道則是修行之最終目標。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釋尊不是宇宙大覺者而是成道者

慈濟基金會今年在全球舉辦超過300場的浴佛典禮,二○一三年五月十二日的當天傍晚在台北中正紀念堂舉辦三萬人的浴佛大典,連總統馬英九、副總統吳敦義、立法院長王金平、內政部長李鴻源與蔡依林、徐若瑄等藝人都與會浴佛;慈濟基金會於臺北市中正紀念堂前及花蓮靜思堂當日同時展開了「佛誕節、母親節、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之浴佛大典,其目的有三方面,一方面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佛的誕辰,二方面是利用佛誕節合併慶祝二○一三年的母親節,三方面是在屬於慈濟人自己的日子裡團結在一起,讓全世界都能看見佛教的莊嚴之美,因此從下午四時三十分至夜間八時三十分一連串的儀式,場面非常之壯觀;慈濟人認為浴佛之目的在「禮佛足」以淨自心,因此在浴佛大典之中,與會的人每人以手沾香湯,躬身禮敬佛像之足,此係代表「禮佛足」的至誠禮敬,以最尊敬的心來禮佛足,但主要目的其實是淨化自己的心;慈濟人亦認為禮佛足之後,自己手沾香水,虔誠地合掌時,就會聞到馨香,這種香象徵著佛陀的德香、法香與心靈之香,常留駐在慈濟人的心底。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一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人認為簡單的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捨己為人」,也就是說這一句話實際上是表示一種敢為別人犧牲的精神,有一種代人受過的意思;但是這是世俗的解釋,原意並非是如此,也有的人認為在佛看來這是在救度眾生,也是一切諸佛的願望(不是凡夫的慾望)準確的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是一種大願力,因為諸佛的心地清淨,祂們視一切眾生就如同他們自己的子女一樣,因此子女若是在地獄中受苦,當父母的人當然要去救度他們,因為諸佛祂們可以以佛身來現形到地獄去救度受苦之地獄眾生,但是他們認為地獄的眾生由於自己業力的關係,因此,根本看不見諸佛菩薩,所以諸佛菩薩沒辦法,一定要化身成地獄眾生的形象去救度他們,並以地獄眾生的外表與他們一起受苦,如此的話有了共同的語言之後,諸佛菩薩就可以教化地獄的眾生,使祂們離苦得樂了,這也正是地藏菩薩所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了,因為諸佛菩薩認為地獄是最苦的,這些苦難的眾生,我若不去幫助他們的話,那麼誰能去幫助他們呢?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勘破凡情煩惱頓消

   何謂「勘破」?勘破係指勘察某些事物本質之後因而瞭解其實相而看穿也,何謂「凡情」?凡者是仙的反義字,仙是指純淨無染的清靜心也,因此凡是會引起自心煩惱、罣礙、無明之一切事情都稱為「凡情」,因為娑婆大千世界之中,人人皆因無明而沾染了許多困擾自己之濁氣而產生煩惱心故稱為「凡塵俗世」,人生在世的時候,每一個人由於欲望難以滿足,因此產生了求名、求利、求錢、求勢、求權、求歡樂、求健康長壽、求子嗣、求愛情之欲望,故因此滋生了許多無謂的煩惱,所以在凡塵俗世之中的芸芸眾生們,誰又能夠無欲、無願或又有誰能逃離煩惱呢?所有的煩惱皆因貪念或無明而起,想的越多的人其煩惱就越多,欲望越大的人其煩惱也就越大,但事實上那些煩惱都是不必要的,每一個人剛初生的時候有煩惱嗎?那麼他們為什麼長大之後讀了越多的書或賺了越多的錢,反而煩惱就越多呢?所以一切的煩惱其實都是因為自心的無明而產生的,如果能勘破凡情之實相,則凡心必會返回天心,如此的話則所有的煩惱就會煙消霧散,而天心即是指嬰兒初生之時的赤子之心也!每一個嬰兒在初生的時後,他們又豈有什麼求學、感情、謀職、財產、酒色、權勢、貧富等等的問題與煩惱呢?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才能跳脫感情的迷障呢?

   一個只知道喝酒之利但是卻不知道喝酒之害的人,那麼他總有一天一定會被酒所傷害,只沉迷於假愛之中而不瞭解什麼才是真愛的人,那麼有一天他也一定會被假愛所傷害,酒是「穿腸毒藥」嗎?不一定,那是對酒缺乏真正瞭解的人所說的妄語,俗諺有云:「拳頭不能打穿牆,煙酒可以敬過省」,因此看我們世人到底能否掌握酒之利與酒之弊,對一個不懂得如何喝酒而卻嗜好喝酒的人,那麼酒對他而言當然是一種穿腸毒藥,但是對一個懂得如何喝酒的人,那麼酒不但可以促進家庭的和諧,也能促進家族的團結,更能促進企業的宏圖大展,還能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邦誼,也能配合結婚喜宴桌上的美味佳餚使全場的賓主儘歡,所以酒對人是有利或有害,其關鍵因素其實不是在酒而在於我們自己,當然愛也是如此,對於一個不懂愛、不會愛或胡是亂愛的人而言,那麼不管是自己愛別人或別人愛自己,對他而言其實愛是痛苦的,但是對一個已經瞭解真愛的人而言,其實「愛」或「不愛」都不會產生任何的影響,因為在他的心中根本沒有「痛苦」或「不痛苦」的這一種罣礙。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勿被娑婆世界的假相所迷惑

   修行之目的不是為了參透宇宙之真相嗎?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宗教法門之修行人陷溺在娑婆世界的假相之中呢?《地藏菩薩本願經》所描述之地獄景象是真相嗎?如果是真相的話,那麼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經文中所說的那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就是一句大妄語嗎?如果《阿彌陀佛經》所描述之西方極樂世界景象是真相的話,那麼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經文中所說的那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就是自打嘴巴嗎?那麼修行人應該相信真的有天堂與地獄還是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一句話呢?地藏菩薩曾發願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那麼就表示地藏菩薩祂認同有地獄這個地方,但是修行人自己想一想佛不是一個覺者嗎?而覺者最重要的基本條件就是要達到自心清淨、無染、靜寂與涅槃之境界,而地藏菩薩祂仍然還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之誓願,仍然還有「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之執著心,那麼祂的心是否已經達到了清淨、無染、靜寂與涅槃之境界呢?既然沒有那又怎麼可能成佛呢?既然沒有成佛,那跟一般的眾生又有什麼不一樣呢?宏願誰不會發呢?能不能做到才是重點,但問題是在地獄受罪、受苦之眾生是誰害他們墮入地獄之中的呢?難道不是他們自己嗎?而地藏菩薩執意要將地獄清空,那麼地藏菩薩是否在逆天行事或是踐踏天律呢?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低智慧者禍國、殃民、亂世

   高學歷不等於高智慧,高所得不等於高品德,高職務不等於高智商,專家所說的話不見得正確,教科書寫的內容也不見得是事實,誰說言論自由、民主制度與人權是普世價值?不但不是普世價值,而且還是一種錯誤的思維,反而遭心術不正的野心政客利用於擾亂社會,誰說宗教之大師對大眾所說的話一定是開示,有時候不但不是開示,反而是在導誤世人,使眾生遠離了真道,司法不是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從古至今司法界因貪污、收賄被起訴、判刑者不可勝數,行善也不一定能得到善報,因為做假善事有時候反而會得惡報,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有人以為創新是一件好事,不知創新的結果讓世界更紛擾,有人誤以為開放電視或平面媒體可以讓百姓滿足知的權利,殊不知講的都不是真相,反而擾亂了社會之視聽,有人誤以為政府的各種施政措施應該消彌社會的貧富差距,殊不知這些有為法只是一種表相,反而導致世人內心之仇恨,大家都為私利著想,所以執政黨強調要「鞏固領導中心」,在野黨鼓吹「換黨做看看」,結果換黨執政之結果,只是口號換對方去喊而已,政治領域仍然是大眾不願談的心中苦痛。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弘法、傳教可能會障道

   在社會上有一些人說他退休之後要去佈道,但是道是無所不在的,哪裡還需要他去佈道呢?就算道不是無所不在的,那麼他要佈什麼「道」呢?「道」是什麼連他自己本身都還搞不清楚,就要到處去佈道,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幾千年來談道、論道的人不少,但是他們所談、所論的都是「理」而不是「道」,故幾千年來真正知道、學道、悟道、行道與成道的人有如鳳毛麟角一般,也有的人說他佛學院畢業之後要去弘法,那麼弘法的目的何在呢?是要去宣揚佛教的宗教教義嗎?如果是的話那麼跟真理又有什麼關係呢?一般而言,傳教士亦叫作宣教師或宣教士是一些堅定地信仰宗教,並且能遠行到別處去向不信仰宗教的人們傳播自己宗教的信教者,目前許多的宗教都是使用傳教士來擴散自己宗教教義的影響力,雖然傳教者的名稱有所不同,但是宣傳他們自己宗教門戶之見的人通通都稱為「傳教者」,傳教者猶如保險業務員,他不是在跟民眾宣導「正確保險觀念」而是在向民眾推銷自家的「保險種類」,其目的不是要民眾真正瞭解保險,反而是希望民眾去買他們的保險,但是卻不希望民眾去了解真正的保險。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