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成佛作祖之妄念

   在佛教的《金剛經》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有一句話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一段話講的非常好,那麼何謂「如來」呢?有人可能誤以為「如來」這兩個字是指釋迦牟尼佛本身,事實上「如來」這兩個字並不是指釋迦牟尼,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釋迦牟尼佛當時在講這一部《金剛經》的時候,祂的名號稱為「釋迦牟尼佛」嗎?當然不是,祂是「悉達多」所以「如來」這兩個字不是在指釋迦牟尼佛,也沒有人會自稱自己是「如來」的,所以「如來」這兩個字是另有它解,「如」者係指好像也,「來」者係指本來也,所以「如來」這兩個字是指「如其本來」的意思,那麼「如其本來」又是在隱喻什麼事呢?原本如其本來就是「佛性」的別稱,那麼「本來」又是在指什麼呢?「本來」就是指天賦予萬靈蒼生的本來之性也,難道說萬靈蒼生的本來之性不是佛性嗎?當然不是,因為佛性只是一種很像萬靈蒼生的本來之性而已,故才稱為「如來」,所以佛性是很像本性,但卻不等於是本性。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佛才是起修的開始

   修行的最終目標到底是什麼呢?各宗教的教義所說的莫衷一是,佛教徒可能希望爾後能成佛作祖、靈體脫離生死輪迴與得到大自在,儒教修行者可能希望爾後能成聖成賢,基督的信仰者可能希望靈魂能獲得上帝的救贖,道教的修行者可能希望爾後能位列仙班,而一貫道的修行者可能希望靈魂能返回無極理天,但是這些修行的目標若是真的達成了,那麼是否就代表他們已經「成道」了呢?佛教徒所說的成佛作祖、靈體脫離生死輪迴與得到大自在,那只是「解」的層次而已,並沒有達到解行合一之目標,基督的信仰者所期望的「靈魂能獲得上帝的救贖」這個願望,其實跟上帝是毫無關係的,因為一個人的「靈魂是能否獲得救贖」,關鍵因素就在於他自己本身,並不在於上帝,因為自己若沒有辦法讓自己的靈體獲得救贖,那麼上帝又豈能隨意讓任何一個人的靈體獲得救贖呢?上帝是唯一的,上帝也是大家的上帝,祂又不是屬於某一個人他個人的上帝,既然上帝是公正無私的,那麼上帝又怎麼會去救贖任何一個人的靈魂呢?其次道教的修行者若是真的成仙了,那麼這些仙祂們整天無所事事,還不如青少年每天到音樂會聽歌或是到處飆車來的刺激好玩呢?而一貫道的修行成就者,他們的靈體回到無極理天作什麼,難道每天喝王母娘娘所釀的蟠桃酒嗎?但是靈體沒有腸胃怎麼喝呢?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人心不正之因造成今日有毒食物之果

   整個宇宙之間只有兩種東西沒有毒,一個就是外在的原始大自然本身,道教與道家稱為道,積督徒稱為上帝,伊斯蘭教穆斯林稱為真主阿拉,佛教稱為真佛,儒教稱為至善,一個是萬靈蒼生內在的本性,其他通通都有毒,只不過是毒性不一樣,有的是毒世人的肉體,有的是毒世人的法身,因此宗教的教義有毒、傳教者弘法或佈道之內容有毒、科學的理論、定義、原則、發明有毒、食品有毒、人心有毒、學校教科書中之內容有毒,只是有些毒讓眾生感覺有口感、有功德、有錢賺,所以大家就忽略了那些毒,宗教教義的毒會傷人慧命使人遠離真道,傳教者弘法或佈道內容之毒,使人沉迷於功德之假相而墮入輪迴的漩渦之中,科學的理論、定義、原則之毒,使人將「假理」誤當成「真理」,科學發明之毒,使人迷於產品有利之那一部份,而惑於有害之那一部份,食品之毒使萬靈蒼生在不知不覺當中喪失了健康與生命,人心之毒使自己在造孽誤以為自己在積功德,學校教科書中內容之毒,使世人無法分辯「俗諦」與「真諦」之不同,因此將「理」當成了「道」,理無道不真,道無理不顯,但理有別於道,理也不等於道,道德!道德!符合道的德始是「真德」,不符合道的德即是「假德」,真理!真理!符合道的理才是「真理」,不符合道的理通通是「假理」。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低智慧者禍國、殃民、亂世

   高學歷不等於高智慧,高所得不等於高品德,高職務不等於高智商,專家所說的話不見得正確,教科書寫的內容也不見得是事實,誰說言論自由、民主制度與人權是普世價值?不但不是普世價值,而且還是一種錯誤的思維,反而遭心術不正的野心政客利用於擾亂社會,誰說宗教之大師對大眾所說的話一定是開示,有時候不但不是開示,反而是在導誤世人,使眾生遠離了真道,司法不是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從古至今司法界因貪污、收賄被起訴、判刑者不可勝數,行善也不一定能得到善報,因為做假善事有時候反而會得惡報,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有人以為創新是一件好事,不知創新的結果讓世界更紛擾,有人誤以為開放電視或平面媒體可以讓百姓滿足知的權利,殊不知講的都不是真相,反而擾亂了社會之視聽,有人誤以為政府的各種施政措施應該消彌社會的貧富差距,殊不知這些有為法只是一種表相,反而導致世人內心之仇恨,大家都為私利著想,所以執政黨強調要「鞏固領導中心」,在野黨鼓吹「換黨做看看」,結果換黨執政之結果,只是口號換對方去喊而已,政治領域仍然是大眾不願談的心中苦痛。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師不能到處亂開示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因此不知真道者不能傳聖道,不知正業者無法授正業,未真知者無以解惑也,一切有知皆是假知,無知之知才是真知,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但是眾聖人為了教化眾生悟出真常之道故不得不言也,古德有云:「世尊若是說佛法,眾生死在佛法中,世尊若不說佛法,眾生墮入輪迴裡」即是此意,為什麼說:「一切有知皆是假知,無知之知才是真知」呢?因為世間之知識非真相,故知道的越多離道就越遠矣!為什麼說:「世尊若是說佛法,眾生死在佛法中,世尊若不說佛法,眾生墮入輪迴裡」呢?因為真道無言,所言皆為審時度勢的方便之說,但眾生卻都將聖人所言的方便之說當成了真理在奉行,故常謬誤也,道常無為故有為即離真道,道常無心故有心即非正道,故修行人不能將理誤當成道,將變視之為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聖人所傳後世之經典須用心去悟才能悟得,非用眼去看可以觀之也,大師講經說法亦如是,大師言說之中雖有隱含真理,但是大師之言卻不等於是真理,何故?言說即有所指,言說即有所界,但是道隨機契入、隨緣度化而無所不在也,故有所指即非道,有所界即離道,故說似一物即不中也。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越宗教之思維才能入道

   在娑婆的大千世界之中,雖然眾生迷真而逐妄,但是並非眾生本身他們願意去迷真逐妄,實在是因為眾生的智慧不足,因此在沒有悟道之前眾生根本就沒有足夠之能力去分辨萬事與萬物的真與假或是實與虛,為什麼最初萬靈蒼生皆秉承天賦之同一本性而投胎於凡塵,而在投胎凡塵之後,卻會產生四生六道不同之歸宿與智慧呢?實因萬靈蒼生在累劫的輪迴當中,其本性沾染濁氣程度不同之故,沾染濁氣越多的眾生則離道就越遠,沾染濁氣越少的眾生則離道就越近,那麼何謂「濁氣」呢?所謂濁氣即是指重濁之陰氣也,那麼哪些是重濁之陰氣呢?重濁之陰氣就是指萬靈蒼生因外境、外相、外物對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之影響或誘惑所產生之慈悲心、仁愛心、慈愛心、是非心、佛魔心、側隱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不忍人之心、愛慾心、同情心、分別心、比較心、執著心、貪婪心、嗔恨心、癡迷心、貢高心、我慢心、慳吝心與嫉妒心等等的人心、煩惱與罣礙皆屬之。但是在社會當中不是有許多的宗教法門在教化眾生或是每一種宗教法門都有許多的大師再為眾生們開示嗎?那怎麼還會產生眾生沉淪的人多如牛毛,而獲得大自在與大解脫的人卻少如鳳毛麟角之情事呢?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佛成聖的人真的是已經悟道了嗎?

   「成佛成聖的人真的是已經悟道了嗎?」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尤其對各宗教法門的修行人來說更是值得深入去探討的大問題,因為修行人如果不徹底釐清的話,那麼自己未悟卻當成已悟,靈體還在六道輪迴之中卻誤以為已經脫離輪迴,而其自身或弟子卻以未能使人徹底悟道之假理到世界各國去弘法,那就不是在度人而是在誤人了,那麼為什麼會有「成佛成聖的人真的是已經悟道了嗎?」這一個問題出現呢?因為其中含有許多讓修行人無法自圓其說或理解之處,這些問題之癥結需要由天性、佛性、魔性、人性之不同與真理、假理之差異性…等等的角度去切入,才能瞭解其細微之差距兩者卻有霄壤之別,悟道的人是真解脫,但悟假理的人卻是執著在其所悟之假理之中,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心念不正切勿當官

   孔子的學生子夏曾經說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這一句話,由於時代的隔閡,因此古代的詩文不容易讀懂,有的甚至還會被後世的人誤解或曲解,因此「學而優則仕」這一句話,就被認為是中國知識分子通病之一,也就是子夏所說的這一句話正是「官本位」思想的源頭。而後世的人則將原文翻譯為子夏說:「做官還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學習,學習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也就是說他將「仕」字翻譯成了做官,將「優」字翻譯成有餘力,而將「學」字翻譯成學習,如果是這種意思的話,那麼何謂「有餘力」呢?做官的人如果盡責的話,那麼每天要做的事情其實是做不完的,從主官所掌管之權責或幕僚自己所業管之業務,依計劃、執行、考核、缺失改進、修訂計劃再重新執行與考核,直至達到最圓滿之結果,那是不可能還有什麼餘力的去搞其他雜事的,但如果是一個混日子之官員的話,那麼什麼事情都得過且過,每天都閒著沒事幹,那是不是代表他有餘力可以去學習呢?因此這種翻譯是有問題的。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才是真正的「看破紅塵」呢?

   何謂「紅塵」?「紅塵」二字在《辭海》中有三種解釋,第一是指飛揚的塵埃,第二是指繁華世界的生活景象,第三是指娑婆俗世,在西漢班固的《西度賦》中有「闐城溢郭,旁流百塵,紅塵四合,煙雲相連。」之句子,這就是在形容當時漢朝國都的長安有人多、事多、錢多等三多的繁榮景象。而唐朝的詩人盧照鄰在長安古意》這一首詩之中也借漢代京城人物奢靡現象來諷刺唐朝之官員,其中亦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紅塵暗天起。」之詩句,而在宋朝程顥的《秋月》一詩中也有「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之句子,另外在清朝作家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一回中也說「有城回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可見「紅塵」這兩個字對一般人來說都是在指世俗的、官場的、富貴人間的繁華景象而言。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與兩儀的奧秘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二冲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這一段的經文已經將宇宙的天機完全顯露出來了,但是我們修行人如果將此段經文作錯誤之解讀,那麼天機雖然顯露,中低根器者仍然摸不著頭緒,也仍然無法窺知也,這正是古德所說的:「涉水淺者見蝦蟹,潛水深者識真龍」之寫照,大道雖然至簡,但世人卻偏要將其複雜化,大道雖然甚夷,但世人偏好走小徑去探索,大道的源頭雖然在萬法的根源之處,但是世人卻偏好一些末法去度三曹、求福德,故道雖然是無所不在的,但凡夫俗子卻仍然難以窺知其一二,道是無極,一是太極,二是兩儀,看似簡單,但是變化卻萬端,道非常的深遠高大,道亦非常玄妙難測,古德有云:「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隱藏在天地萬物之中,驅使純厚原本的真氣,專一默化,運行規律,無始無終,不生不滅,這純厚原本的真炁,真實絕對,體現不虛,紛然驗證於萬物森羅之中,從古至今,道一直奧妙深遠的運作存在,幽靜地觀察萬物眾生。」

素還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