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四依與假四依之辨
釋迦牟尼佛很有智慧,祂知道要在涅槃前回答弟子所問他滅度之後要以何為依止的這個大問題,這就是「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個「四依法」之由來,但是釋迦牟尼佛卻忽略了後世學佛的三寶弟子與一般社會大眾,並沒有祂所想像的高智慧,可以參透祂所說的這幾句話之真諦,所以釋迦牟尼佛其實不講這四依法反而比講了四依法還要好,為什麼呢?因為釋迦牟尼佛講了四依法之後,這四依法的反效果已經逐漸在發效了,目前學佛的三寶弟子與一般社會大眾不能悟出真道來,其實應該跟釋迦牟尼佛講了這個四依法有關,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中有云:「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即是此意,佛陀從來沒有說過一句佛法,他只有說了四十九年的方便之說,那麼請問佛陀所說的「依法不依人」這一句中的「法」是指哪一種法呢?是指佛陀所說的那些方便之說嗎?或是目前佛教所傳世的那些三藏十二部經呢?還是依據真正的佛法呢?
如果是依據佛陀觀機逗教、應病予藥、契機說法的方便之說,那就全部亂了套了,為什麼呢?因為既然佛陀教化世人是觀機逗教、應病予藥、契機說法,那麼必然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如此才能說是契機,否則佛陀度祂自己父母親或在家居士的內容能適用於一些出家眾嗎?當然不可以,同樣一種治肚子痛的藥豈能治癒各種不同的肚子痛症狀呢?所以佛陀所說的「依法不依人」這一句中的「法」絕對不是指他平時所說的那些方便之說,那麼佛陀所說的「依法不依人」這一句中的「法」難道是指佛教所傳世的那些三藏十二部經嗎?當然也不可能,為什麼呢?因為佛陀滅度之後五百年,佛教的第一部經典才應世,佛陀怎麼可能會知道有哪些經典會傳世呢?所以,佛陀所指的法亦非佛教目前所傳世的那些三藏十二部經,那麼佛陀所說的「依法不依人」這一句中的「法」到底指哪一種法呢?其實不用問也知道,祂指的一定是真理,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真理沒有任何的文字相與語言相,所以才能永恆,如果指的是任何一部具有文字相與語言相之經典,那麼印度人這樣翻譯,中國人那樣翻譯,泰國人又是另一種翻譯,那麼信徒到底要依哪一部經典來修行呢?
.《金剛經》有六種譯本傳世,如果佛教的信徒對《金剛經》之內容有疑惑的話,那麼「依法不依人」這一句中所說的「法」到底是要依哪一部的意思呢?因此修行人不能光當信徒,否則便是一個大迷信者,因此為了讓自己的慧命真正解脫並得到大自在,絕對不能修得糊裡糊塗,佛教的《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中有一首偈語說:「星月可處地,山石可飛空,大海可令枯,佛語誠無妄」。這一首偈語的大意主要是告訴我們,不論世間怎麼變化,佛法聖諦都是真實無妄的;哪怕是世界起了多麼不可思議的變化,如喜馬拉雅山成為大海,太陽由熱轉為冷,或滄海變成為桑田,桑田變成滄海…等等,不管世間的萬象是如何的流轉與變化,佛說的「四聖諦」、「十二因緣」、「因果」、「業力」等真理,皆是普遍存在、永恆不變,無有虛假的,佛教徒所說的這些話其實本身就是一句大妄語,佛陀所說的每一句話其實皆是假理而非真理,佛教徒悟不出真理因此將佛理誤當成真理。
對於《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所說的這一首偈語,佛教徒有逐句之翻譯,對於「星月可處地」這一段話的解釋為:天上的星星、月亮,可能墜落到地面,但佛法不會改變,而「山石可飛空」這一句的解釋為:高山上的石頭可以飛到空中,或者再有種種奇特的神異變化,但是佛法還是永恆不變的。至於「大海可令枯」這一句則是:你可以讓大海的水乾枯,但是佛法依然普遍存在,不會消失。因此《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舉出的這三個例子,旨在說明「佛語誠無妄」最後這一句話,也就是說佛陀是一個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綺語者,佛所說的法是不會改變的。我們聽到佛教徒這種解釋的內容之後,忽然讓人感覺到古德所云「佛陀若是說佛法,眾生死在佛法裡,佛陀若未說佛法,眾生墮入輪迴中」這一句偈語真是非常的貼切,在《金剛經》的無得無說分第七之中有一句經文這樣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因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真理根本是不能說的,如果佛教徒說佛陀是一個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綺語者,佛所說的法是不會改變的,那麼表示佛所說的話都是永恆不變的真理,這不是大妄語嗎?不是在謗佛嗎?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所講的任何一句話都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而且還都是假理,如果佛陀所講的任何一句話都是永恆不變之真理的話,那麼請告訴世人《金剛經》有六種譯本傳世,哪一本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呢?事實上釋迦牟尼佛在任何的場所說法,不管祂說的什麼內容,在現場的每一個人理解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在現場聽釋迦牟尼佛說法的人,沒有一個人道根、悟性、學歷、經歷、文化背景、職業、信仰是完全一樣的,因此就會產生類似在靈山法會上佛陀拿金色蓮花的時候拈花一笑,現場只有佛教禪宗初祖大迦業尊者一人心領神會一樣,其他的人根本就悟不出來佛陀拿金色蓮花的時候拈花一笑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不光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如此,就算是現在的佛堂寺院之中有擴音器、幻燈片亦是如此,講經說法的人所說之內容都是在導誤眾生而非在啟發眾生,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大道至簡,稍有一點悟性的修行人,只要真正的明師一點撥就應該很快即能悟道,哪裡有聽了一輩子幾百次的大師講經說法還悟不了道的道理呢?這都是傳教者與信徒誤將佛理當成真理的後遺症。
真道既然是須臾不可離或真道既然是無所不在的,那麼只要周遭之事物眾生好好的悟一悟即可悟出真理來,哪裡還需要聽什麼大師講經說法講那些假理呢?如果,聽大師講經說法才能悟道的話,那麼請告訴世人,老子與釋迦牟尼佛祂們又是聽哪一位大師講哪一部經,或是聞哪一位活佛所說的哪一段法才悟道的呢?或者我們反過來問好了,目前在全世界之中,有哪一個真正悟道的人他是聽經聞法才悟道的呢?諸位修行人千萬不要將宗教那些自稱已經證悟的人,都當成他們真的是已經真正悟道的人,也不要將那些禪定中看到白光、紫光或金光的人當成是已經真正悟道的人,更不要將什麼神通或是頭頂中央有凹陷的人當成是一個已經真正悟道的人,為什麼呢?因為這類型的人幾乎都還是陷在宗教教義裡面轉不出來的人,他們連宗教、宗門、派別這些大大小小的框框都還跳不出來的人,可能連真正的道門都還摸不著,因此又怎麼可能悟道呢?
真正的道那裡會有什麼宗教、宗門、派別這些大大小小的框框之限制與分別呢?況且真理又哪裡還有什麼文字相與語言相呢?因此這些活佛、上師、金剛上師、仁波切、上人、無上師、大師、法師、神父、牧師、導師、阿訇、喇嘛、尊者、禪師、祖師、大法師、主教、樞機主教或教宗…等等的傳教者,他們不管是在弘法、佈道、講經、說法或開示也好,其實說的內容無一不是宗教自己的教義與門戶之見,那些宗教自己的教義與門戶之見其實與真正的道完全無關,宗教自己的信徒會認為自己的宗教修行方式最究竟,或是自己宗教的經典教義內容最了義,那是因為他們都只是一個信徒而已,並不是一個修行人,所以他們的悟性僅及於這種宗教的教義,根本還沒有更高的智慧足以讓他們跳脫出這一種宗教法門之小框框之外,這種信徒只知道要依教奉行,因此他們根本還沒有那種智慧足以分辨出什麼是正法或什麼是邪法,其實他們離真正的道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所以他們仍然需要繼續在那些宗教之中打轉,等到走不通了或是達不到他們所認為真正的修行目標之時,他們自然會醒悟而離開自己的宗教。
我們看到許多宗教的傳教影帶之中,常會聽到他們的傳教者說:您們看佛教的某一位法師他以前到處去弘法利生,講經說法幾十年之後,現在已經改信我們的上帝了,有的傳教者會說,您們看以前在體育館佈道幾十年的牧師,一聽到我們一貫道的哲理之後,就毅然決然的改信我們的一貫道,更有的傳教者說您們看他是以前一貫道的某一位點傳師到處去講道、辦道,最近聽到我們的正法之後就一頭就栽進來,現在已經明心了,目前正積極的準備見性當中,聽到這些各宗教法門傳教者的一翻炫耀之後,忽然想起了以前有一位道友常常提到說,目前各宗教法門的傳教方式其實就是一種「拉保險式的傳教方式」,每一位保險業務員他們都不會告訴民眾「保險的真相」,所以國泰保險公司的每一位業務員會告訴民眾「國泰保險」,當然南山保險公司的每一位業務員也會告訴民眾「南山保險」,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都是跑業務與爭業績的,如果他告訴民眾「保險的真相」,結果那一位民眾所要的保險項目與他們公司不同,那麼這一位民眾還會保他們公司的險嗎?所以每一家保險公司的業務員跟民眾拉保險的目的,並不是要告訴民眾保險的真相,而是要民眾去買他們的保險使他們有利可圖。
保險的真相就如同真理一樣,而每一家保險公司業務員所宣傳的自家保險公司之保險就如同宗教教義一己的門戶之見一樣,因此聽那些保險公司業務員所宣傳的自家保險內容皆無法瞭解保險的真相,也就是說他們說的只是保險的一部份之假相,因此民眾常常會被那些保險業務員所導誤而亂投保,宗教的傳教方式亦是如此,他們不論是弘法、佈道、講經、說法或開示也好,所講的內容都是宗教自己的教義與門戶之見,絕對不是真理,所以想保險的民眾若是當場告訴那一家保險公司的業務員,說他們公司的保險內容什麼地方不好,那麼這些保險公司的業務員一定是會與民眾爭辯的,各宗教法門的傳教者亦是如此,修行人若當場否定他們深信的那些宗教教義,則一場教義或法義之爭辯就無法避免了,所以最近常有一些不同宗教或不同宗門的信徒,因為對教義的認知不同,因此各別在著書之中與其他宗門之修行者爭辯即是此意,其實他們所爭辯的都是假理,因此有什麼好爭辯的呢?辯贏的宗教教義那些假理也無法變成真理的,不是嗎?
佛陀在入涅槃之前,特別交代後學要學佛法的時候,如果發現疑惑之處,應該以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等「四依止」這四個標準來辨別佛法的真偽,因為祂唯恐後人被大師所欺騙,因此希望後人千萬不要迷信,誤認說這個法師的名氣非常大,大概沒有什麼問題,如果學佛的人這樣想的話,那麼就大錯特了,為什麼呢?因為真經無字、真理無言、真悟無語,所以說名氣再大的活佛、上師、金剛上師、仁波切、上人、無上師、大師、法師、神父、牧師、導師、阿訇、喇嘛、尊者、禪師、祖師、大法師也不行,也不可靠,但是雖然如此,大部份的佛教徒仍然錯解了四依法之真諦,導致誤導了一大堆的學人,可見釋迦牟尼佛雖然講同樣的四依法,但是對四依法之內涵還是有很多的爭議性,如果在家居士、出家眾或一般社會大眾有心學佛法者,那麼務必要明辨清楚,否則將假理誤當成真理,將俗諦誤當成真諦,則必然是一錯再錯,最後反而遠離了真正的佛法,那就得不償失了。
對於「依法不依人」這一句,一般人的解釋是不以人事為中心,而以佛法真理為中心,他們認為世間的人事有變化、有主觀、有對待、有生死,因此沒有一定的標準;只有依真理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平等,話說的雖然沒有錯但是仍然有語病,為什麼呢?因為真理根本沒有任何的文字相與語言相,所以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之所有內容仍然不是真理,因此所謂的「依法不依人」的「法」指的就是真理而不是佛教所傳世的三藏十二部經之所有內容,但是真理根本沒有任何的文字相與語言相,那麼信徒到底要如何依呢?所以「依法不依人」這一句經文其實仍然是有問題的,因為佛陀雖然說要「依法」而「不依人」,但事實上根本是沒有任何的法可以依,為什麼呢?因為若是有任何文字相與語言相的法必非真理,所以當然不能依,但是沒有任何文字相與語言相的真理,卻又無任何的文字與語言可依,所以說了半天仍然是一句空話,反過來說若是所依之人已經真正悟道,而想依的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卻都是假經,那麼還應該「依法不依人」嗎?可見這一句「依法不依人」是有問題的,但是「依法不依人」這一句話最主要的關鍵因素其實不在於「所依之法」或是「所依之人」而是要依止的這個人。
為什麼呢?因為「依法不依人」這一句話最主要的關鍵因素其實就在於這一位搞不清楚到底應該要「依法」或是「依人」才是最正確的這個信眾身上,一個道根淺或是悟性低的佛教信徒,許多的大師都依據經典來解釋給他聽,那麼,他能判斷出哪一種大師所解讀的經文內容是最正確的嗎?或是真正已經悟道的那些大師做最正確的解讀給他聽,那麼他能聽出這一位已經悟道的大師所解讀的意思是最正確的嗎?所以「依法不依人」這一句話對於那些道根淺或是悟性低的佛教信徒而言其實是毫無幫助的,反而增加他們的困擾,而對於那些道根深或是悟性高的佛教信徒而言,也沒有任何的意義,為什麼呢?因為對於那些道根深或是悟性高的佛教信徒來說,根本就不會產生到底應該要「依法」或是「依人」的疑慮,再說「依智不依識」這一句話,這裡的「智」指的是真智慧,而「識」指的則是意識,何謂「智」呢?智就是指悟透宇宙萬事與萬物真相的能力,而「慧」則是在眾多方案中可以選擇出最圓融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意識」則是未經思考,僅憑我們自身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與意識,對外攀緣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所做出之決定,因此「依智不依識」這一句話就是說對經藏的內容產生疑惑時,應該依據真智慧來判定而不是依據自己的意識來決定。
但是「依智不依識」這一句話其實說了也等於白說,因為對於那些道根淺或是悟性低的佛教信徒而言,他們又哪裡有真智慧可以自己判斷正確與否呢?至於對那些道根深或是悟性高的佛教信徒來說,他們的智慧仍然尚未達到真智慧的程度,若是每一個人都依據自己有漏的智慧去解讀經文內容,那不是更糟糕、更紛擾不安嗎?佛教目前的亂象就是「教中有宗」、「宗中有門」、「門中有派」,而這麼多的宗門派別,又是怎麼產生出來的呢?說穿了還不就是那些道根深或是悟性高但是仍然未具備真智慧的佛教信徒所創立出來的,一個真正悟道的人,他們是絕對不會開宗立派的,老子、釋迦牟尼佛、耶穌、穆罕默德或孔子,何人曾經開宗立派呢?目前儒、釋、道、耶、回等宗教脈系的信徒奉他們為教主,那是後世信徒之傑作,絕對不是那些古聖先賢他們個人的意願,所以釋迦牟尼佛開示要信徒們依據「真智慧」來判斷,不要以每一個人「個別意識」為標準即是此意,因為一個真智慧者他們才能認識宇宙萬事與萬物之真相,也才能作出最正確的判斷出來,而不會產生任何偏差之現象。
至於「依義不依語」這一句話,有些佛教徒將「義」解讀成意義,將「語」解讀成語言,這根本又是錯解了經文之真諦,這些佛教徒認為世間上最不統一的就是語言,一個國家若有數十種不同的方言,全世界一兩百個國家,就有許多不同的語言,因此,在如此眾多的不同語言之中要來闡揚一個道理,怎麼會不因為語言不同而走樣呢?所以佛法強調要「依義不依語」的主要用意,就是說語言儘管有所不同,但是經文的意義不能改變,所以世人若要將佛法翻譯成世界各國的語言,那麼不管是英文、日文、德文也好,或是儘管腔調、語彙可以改變,但是佛法的意義是不能改變的。其實真正的含意並非如此,這個「語」字其實跟英文、日文、德文或什麼腔調、語彙根本無關,而是指「語言相」,而「義」所指的真正意思就是第一義諦或是真理,古德有云:「經是佛言,禪是佛意」即是此意,研讀古聖先賢所留給後世之經典,不能以肉眼去看那些文字之表相,而是應該用心去悟出古聖先賢所說的這些話其真正的含意,如此的話才不會去錯解經文或是誤解經意,以至於導誤更多的學人。
至於「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一句話,佛教徒將其解讀為佛經區分為三藏十二部經,其中有大乘、小乘之不同,因此釋迦牟尼佛對眾生在說法的時候,為了因應各種根器不同的眾生而觀機設教,故有各種說法之類別,而且其中深淺各有不同,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了因應眾生程度之不同,而有各種的方便解說,因此不同程度悟性的信眾應該去看他們能夠了義的經典,如此的話才能了義,但是事實上「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一句話根本不是這樣解讀,釋迦牟尼佛滅度五百年之後,佛教的第一部經典才由其信眾彙編而成,釋迦牟尼佛哪裡會知道有佛教這種宗教,當然更不可能會知道佛教之中有三藏十二部經之法寶,更不可能知道佛教之中還有什麼大乘、小乘之不同,這都是後世的佛教徒自己編出來的故事,因此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一句話其實跟大乘、小乘之不同修行人這些對象完全無關,但是卻跟所解讀之內容能否與其第一義諦相契機有關,也就是說「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一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說任何一段經文內容,不管有多少人翻譯或解讀,須與該段經文內容的第一義諦相契機者才能依止,這才是真正的了義,若是那些翻譯或解讀之內容已經偏離了該段經文內容的第一義諦,那麼就是不了義,當然也不能去依止。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四依止」若是信徒誤錯了其真正之含意,那麼後遺症就會非常的嚴重,釋迦牟尼佛一直在強調真正的佛法不可說,也一直告訴世人說他未曾說過任何一法,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也一再提及說諸佛妙理非關語言,無有文字,所以後來才會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一句偈語,但是部份佛教徒未能參透釋迦牟尼佛講那些方便之說的苦衷,反而誤將他所講的那些方便之說彙編成經典,並將其內容誤當成真理在依教奉行,在四依法中對於「依法不依人」這一句話中所說的「法」竟然誤解為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使得後世學佛的信徒誤將佛理當成真理,這種謬誤導致多少的學佛弟子無法真正獲得大自在與大解脫,釋迦牟尼佛與禪宗六祖大師一再強調無法說、無法可得,諸佛妙理沒有文字相與語言相,為什麼後世的這些大師們卻要求那些佛弟子要信願行呢?要依教奉行呢?他們不知道要將佛教三藏十二部經的這些假佛法,當成度世人至彼岸的寶筏,反而將那些假理當成法寶在依教奉行,那不是在導誤後世之人嗎?世尊有教導世人要依他所說的那些方便之說去奉行嗎?因此佛教弟子務必從新解讀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四依止,並好好的參悟,否則離道就會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