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有告訴世人「真理」嗎?
學佛正確無誤的人雖然可以成佛,但是若學錯了卻可能會學成魔,佛理雖然可以啟發世人悟道,但是若沒有參透佛理的人,那麼佛理反而會障礙他的悟道,因此所有學佛的人他們是否能悟道,端視他們如何去看待這個「佛」字,如果他們將釋迦牟尼佛當成是一個已經成道的佛,而這一個成道的佛祂所說的一切法就是真理的話,那麼這些學佛的人可能不容易悟透真理,如果那些學佛的人,他們將釋迦牟尼佛當成是一個已經覺悟的人,而認為應該學習這一個已經覺悟的人繼續去參透宇宙間唯一之真理,那麼這些人絕對有悟道的一天,因此佛教徒是否能悟出真道來,其重點並不在於他學釋迦牟尼佛的程度已經學了幾分相似,而在於他是否知道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的所有內容與佛教弟子所編撰的那些三藏十二部經之經文內容全部是方便之說的假理而非真理,若無法去參透這一個癥結而誤將理當成真理,那麼他仍然無法悟出真道來,佛教各宗門之弟子大家都認為要依教奉行,所以禪宗弟子奉行禪宗之教義,淨土宗弟子奉行淨土宗之教義,而密宗的弟子則奉行密宗之教義,到最後都是在浪費時間。
世上的宗教很多,也都有許多的共通點,比如說勸人為善,要淨化心靈,有善惡報應,死後有來生等等,雖然對人死後到底會投生去哪裡的看法並不完全相同,但是在教化世人的本質上大都是一樣的,就是他們都認為在宇宙之間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主宰者,唯有佛教的教義,他們否認宇宙之間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主宰者,也否認世間有鬼神,因為他們認為佛理才是真理,那麼「真理」兩字的定義是什麼呢?有人認為真理就是在經驗面前站得住腳的東西,也就是說真理是不分古今中外,人人都擁有的,但是這個觀念卻是錯誤的,其實真理是一種妙理,它跟任何人的經驗完全無關,所以真理也沒有在經驗面前是否能站得住腳的問題,更不是他們所說的什麼人人都擁有,這種解釋內容可能已經誤將本性或佛性當成真理了,佛教的信徒否定宇宙間有至高無上的主宰者,他們認為一切眾生本來都具足佛性,都是平等的,都是獨一無二的尊貴,但是他們卻忘了一切眾生本來也都具足了魔性,所以人人一念覺悟即成佛,但是人人一念癡迷卻也會成魔,所以佛與魔其實皆是無常、生滅而遠離真理的。
佛法說凡夫認為有「我」,而此時此刻的「我」,其實是迷失本性的我,並非是一個真正的「我」,就像是人一時的精神異常一樣,因此他們認為原本的佛性才是真實正常的我,這就是所謂的「真我」。事實上這也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他們誤以為認為「有我」之觀念的人就是凡夫,而認為「無我」觀念的人就是聖人而不是凡夫,事實上認為「無我」觀念的人也是凡夫,因為真我與假我本是無二的,真我是體,假我是用,不能將假我與真我分開,沒有真我的假我就是屍體,沒有假我之真我則是靈體,佛教徒強調無我這一端仍然是一種邪見,佛教徒他們認為佛性之「真我」是沒有妄想雜念,也沒有任何痛苦煩惱,只有平安喜樂,寂靜安詳,處在空靈的狀態,沒有二元對立、不分你我,超越時間、空間,沒有善惡分別,心包太虛,與萬物融為一體,這是一切眾生本來就具有的佛性。事實上這也是一種錯誤的知見,難道說有平安、喜樂、慈悲、善心這種觀念不也是一種雜念嗎?本心之中若有了平安、喜樂、慈悲、善心…等等之雜念,那麼何來處在空靈的狀態,沒有二元對立、不分你我,超越時間、空間,沒有善惡分別,心包太虛,與萬物融為一體呢?難道娑婆世界中世人的佛性能與魔性能融為一體嗎?難道佛性能與魔性不是二元對立嗎?可見佛教徒已經誤將佛性當成本性了。
佛教徒認為依佛法修行,一切眾生都能成佛,而現在色身的我,是一個還沒證悟佛性的我,因此是假我,是顛倒妄想的我,不是本來的我,是被貪瞋痴無明煩惱業障所覆蓋,產生妄想顛倒、貪愛執著,因為是遇到相應的外緣,所以才會有這個生滅無常的生命之型態,這樣的身體、這樣的不清淨心世人是要厭離的,但事實上這種說法只是佛教一己的門戶之見而已,根本是一種錯誤的知見,世人哪裡有什麼厭離自己的肉身與不清淨心的問題,萬靈蒼生其實都是物質之肉身與靈體之法身組合而成的,因此若沒有肉身之假我與法身之真我合而為一的話,那麼根本就沒有什麼「我」的存在了,只有肉身而沒有與法身與它合而為一的話,那麼就只能稱為屍體,屍體是由地、水、火、風等四大物質所組合之假相,因此根本不是我,而靈體之法身若是沒有投胎至物質的肉身之中受生,那麼也只是屬於虛無的靈性而已,靈性本屬於大自然原有的道體,道體中根本也沒有什麼我的存在,所以佛教徒將一合相之我區分為假我與真我,其實只是為了讓眾生能解脫煩惱而講的方便之說罷了,並非說世人一定要厭離自己的肉身。
佛教的法師一方面告訴信徒說人身難得,另一方面卻告訴信徒說要厭離自己的肉身,這不是自相矛盾嗎?肉身之生命是為了圓滿法身之慧命而存在的,所謂生命的意義即是以肉身有限之生命去圓滿法身無窮之慧命,所謂生活之目的正是以背塵合覺之生活方式去取代背覺合塵之生活方式,因此世人物質之肉身不是要厭離,而是要與法身充分配合而在今世之中成道,法身旨在成就道心而非佛心,肉身旨在圓滿道行而非菩薩行,佛法說世間的一切,都只是一時的因緣和合之假相而已,因此緣聚則緣現,緣盡則緣滅,所以都是無常的,都是虛妄不實的,包括現在的自己也是一樣,不管是我們的身體、念頭、想法、觀念都一直在改變,所以金剛經中才會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是此意,因此佛教的法師認為我們世人現在所追求的或是已經得到的財富、名聲、地位,以及自己百般珍惜愛護保養的身體、研究所得到的學問都是虛妄的,事實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虛妄並非要世人放棄那些財富、名聲、地位、學問與身體而是不要執著或罣礙在心上,因此千萬不要解讀錯誤,我們世人的身體是虛妄的固然沒有錯,但是要放棄嗎?顯然並非如此。
佛教的法師認為我們世人如果沒有明心見性,找回自己清淨佛性的話,當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之後,那麼就會像過去一樣,又隨著善惡業力,重新投胎轉世,不斷的生死流轉,但是如果我們世人去除了貪瞋痴與無明,那麼我們原本的佛性就顯露出來了,就自在無礙了,就會處在寂靜涅槃的狀態,從此不再生死輪迴,所以佛法的修行就是去除貪瞋痴無明的過程,在古時候就有許多精進的修行人,他們證得解脫因而成為神通自在的阿羅漢聖人,這種說法表面上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成就阿羅漢、菩薩與佛之果位的人,他們真的已經不再墮入生死輪迴了嗎?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都知道習氣、善業與惡業是輪迴種,成就阿羅漢、菩薩與佛之果位的人,他們雖然斷了無明、煩惱與習氣,但他們累世所造的善業與惡業並沒有斷啊!否則如果他們已經斷了累世所造的善業與惡業,那麼請問他們是什麼時候斷的呢?所造惡業受害之靈體,他們有同意不繼續討報嗎?所造善業受恩之對象,他們有同意不繼續償還嗎?善惡之業障若不清償徹底的話,那麼輪迴之種子事實上是仍然存在的,當然他們的生死輪迴就不可能會斷絕。
佛教的法師說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成佛,祂發現了宇宙的真理,就是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都能成佛而處於寂靜涅槃無煩惱的狀態,因此祂成佛之後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其目的就是要幫助眾生找回自己原本的佛性,以解脫生死,離苦得樂。事實上「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都能成佛」這種觀點根本不是宇宙的真理,儒家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經談到「性」了,而《中庸》這一本書開宗明義即談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性還包括了佛性與魔性,釋迦牟尼佛難道祂只發現「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都能成佛」,而沒有發現「一切眾生都具有魔性都能成魔」嗎?但是不管是佛與魔或是佛性與魔性,事實上都是相對待的,既然都是相對待的,那麼必然是生滅、無常與輪迴的,這是世間上普普通通的道理而已,怎能說是真理呢?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孟子與荀子即提到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或「性本惡」之爭了,而性善即是佛性,性惡即是魔性,也沒有人認為孟子與荀子他們發現了什麼了不起的真理啊!事實上性善與性惡仍然是生滅、無常與輪迴的凡間普通道理,而不是真理,因為真理根本就沒有什麼佛魔、善惡或是非之分別,如果有這些分別即是假理而非真理。
《金剛經》有云:「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對於《金剛經》這一段經文的敘述,相信不管是佛教徒或是非佛教徒,一定有一些人產生了「佛陀到底有沒有說法」的疑惑,漢傳佛教的信徒說佛陀駐世時開經說法四十九年,但是根據印度當地人的書面記載則是說佛陀駐世時其實開經說法是四十五年,但是不管佛陀駐世的時候開經說法的時間是四十九年或是四十五年,反正他們都是已經認定了佛陀在駐世時曾經到各地去說過法,既然世尊確實曾經到過印度各地去講過佛法,那麼,為什麼世尊又要講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說故」這一句話呢?我想世尊跟佛教徒對於「到底佛陀有沒有說法」這一個部份有很明顯的差異性,也就是說針對這一個差異性,不是世尊在《金剛經》中講錯話,那就是翻譯《金剛經》的人翻錯了世尊講話的真正意思,要不然就是漢傳佛教信徒與那些印度人誤解了世尊所說那些話的真諦,導致後世之人對此有所誤解。
世尊是一個大覺者與悟道者,因此祂怎麼可能會講錯話呢?如果世尊會講錯話的話,那麼佛教徒說世尊是一個實語者、真語者或無妄語者,那就是一句大妄語了,如果世尊真的是講錯了話,那不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嗎?為什麼呢?因為這一句話如果是真實無誤的,那麼目前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經典之內容不就有可能暗藏著許多錯誤的地方嗎?如果是這種情形的話,那麼那些依教奉行的佛門弟子與信徒不是被那些經典教義導誤而不自知嗎?況且佛教三藏十二部經的內容,又不是世尊本人所寫的,說不一定是當時記錄的人記錄錯誤也有可能啊,如果真的是如此那也不是世尊本人的錯啊!因此我們要將世尊講錯話這個疑慮先排除掉。 其次再談到,是不是真的是那些漢傳佛教的信徒與印度人誤解了世尊所說佛法的真諦呢?那就有可能呢?因為世尊所說的「佛法」跟信徒們所認為的「佛法」是完全不一樣的,世尊所指的佛法其實是真理的那一種「真佛法」,而信徒們所認為的佛法則是指成佛的方法那一種「假佛法」,因為一種是「真智慧」而另一種是「世間智」,所以兩者其實是有天地之別的。
佛教出版的《金剛經註講》這一本書對於《金剛經》這一段內容的解釋是:「佛告須菩提!爾勿自謂我有心作說法之念頭,以開示於人,汝切莫作是念,何以故?假定有人言佛有說法於人,則是淺見寡識,滯在文字之粗,則無異於謗佛,不能解會我所說之意也,佛再告:須菩提!我之所謂說法者,不假口說之騰,默契心源之妙,唯能坐斷十方,打成一片,非言語可到,本來無法可說,不過為眾生,開除外邪而說,是名為說法而已」。而同樣的這一段話在網路上也有道友解釋為「我釋迦牟尼佛現在的境界、層次是進入到佛性的本體裡面在說法,須菩提你不要這樣認為,不要這樣想,認為我(在報身狀態)在說法,但如果有人認為我(在佛性本體狀態)有所說法,也著相了,著了法相就是謗佛,謗佛的原因是根本無法瞭解我(在報身狀態)要說的真正意思,那麼在佛性的本體狀態裡有沒有說法呢?沒有說法,無法可說,為何說沒有說法與無法可說呢?因為佛性本體是無法以文字、語言或其他種種可以去形容或代表的,在佛性的本體中,它本來就已經具足了一切法,既然是已經具足了一切法,哪裡還有一法可說呢?因此釋迦牟尼佛一句法也沒有說,也就是說,在佛性的本體裡面是如如不動的,在如如不動的狀態裡已經完成了這一切的法」。
這一段解釋的重點就是在說「佛性本體」已經具足了一切法,因此無一法可說,若能說的那就不是「佛性本體」,所以他是將「如來」、「佛」或「我」三個名詞做不同的解釋,經文中所謂的「如來」就是指佛性或法性的本體,也就是法身、報身與化身三身合一體的狀態,而如果單獨提到「佛」或「我」這兩個字,那就是在指釋迦牟尼佛的報身狀態,而非法身、報身與化身三身合一體的狀態。雖然這兩種解釋都有他們自己的觀點,但是其中仍然是有一些疑慮急待解開,第一、悉達多王子在說法時祂會自稱是「佛」或「如來」嗎?還是他的弟子自己加上去的?或是悉達多王子所說的「佛」、「如來」根本不是指祂本身,而是另有其他含意呢?「佛」或「如來」是何等境界呢?因此一個大覺者的悉達多王子他有可能在駐世期間會自稱自己是「佛」或自稱自己是「如來」嗎?第二、有關法身、報身與化身這些名詞,難道是佛陀開經說法當時的用語嗎?還是傳到漢地之後才有的翻譯名詞呢?況且佛陀當時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之中,面對了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在道根不同的群眾中說法,有幾個人能清楚分別佛陀當時在說法時,祂是以法身說法、報身說法或是化身說法呢?況且當時也沒有麥克風,遠處的人連佛陀的聲音都聽不到,更何況是在聽法時去分別佛陀當時到底是以法身、報身或化身的哪一「身」在說法呢?所以這種觀點根本就是牽強附會。
第三、為什麼佛陀會認為言佛有所說法於人,就是淺見寡識,滯在文字之粗,等於是在謗佛呢?難道這個解說經文的人已經將這個「佛」字當成了是悉達多王子本人了嗎?所以不瞭解悉達多王子講話的真諦之人就是在「謗佛」,而以現代佛教的信徒們對「謗佛」兩字之解釋,在加上他們自認為謗佛之人所犯的罪狀與應該接受之懲罰,那不是比世界上各種惡法更嚴厲了嗎?顯然佛陀真正的意思並非如此,而是後人曲解了經文內容之真諦。其實所謂的「佛法」本有「真佛法」與「假佛法」之分,真正的佛法是不能由凡人的嘴巴說出來的,當然更不可能寫在經典中,因此它不具有文字相,也不具有語言相,這種真正的佛法就是一般人所說的真理,大智慧者與大覺者之悉達多王子當然知道這個道理,因此,他所說的:「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說故」這一句話的真正含意即是說:「如果有人說真理是可以用嘴巴說出來的,那麼這個人就是已經扭曲了什麼是真理,當然這是他不瞭解我所說這些話內容之真諦的原故」。悉達多王子是因為悟出了真經無字、真道無語、真神無形、真佛無相與真悟無言的宇宙哲理,所以祂才會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如來」就是指宇宙萬物之源頭、真如本體或本性,本性是如如不動的,因此又怎麼會說法呢?
因此「謗佛」這兩個字不是指毀謗釋迦牟尼佛的意思,而是指「扭曲了真理」的意思,悉達多王子是因為悟出了宇宙的真理,所以其靈體才能獲得解脫,因為靈體已經獲得了解脫,故其靈體才能無罣無礙、來去自如有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與不增不減的佛性一樣,所以悉達多王子才會有「釋迦牟尼佛」這個稱號。而「釋迦」是指悉達多王子是誕生於古印度北部與尼泊爾南部交會處的一個釋迦族中,而「牟尼」就是指牟尼珠,而牟尼珠就是「金剛」與「本性」的隱喻字,又稱為「佛」,「佛」是一個隱喻字,「佛」字是由「弗」字與「人」字等兩字所組合而成,「弗」字是指不是、沒有或不可的意思,而「人」字則是隱喻人性,因此「佛」字的真正含意就是隱喻沒有分別心、比較心、執著心、貪婪心、嗔恨心、癡迷心與嫉妒心…等等人性濁氣之清淨性或智者,所以沒有人性濁氣之清淨性就稱為「佛性」,這也是佛教傳教法師所說:「人人本來都是佛」這一句話的真諦,因為萬靈蒼生未動心起念之前,他們的性都是清淨無染的。
萬靈蒼生剛出生的時候包括幼獅、幼虎、幼豹…等等的野獸都不會傷人,因為那時候牠們的性仍然是跟人類剛出生時之本性一樣,都是清淨無染的自性,後來是因為外境與外物之影響,使原本清淨之識神被誘惑而轉化成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與意識等六識,最後靈體才由先天狀態墮入了後天狀態;而一般佛教徒所說的「佛法」,就是指悉達多王子駐世期間開經說法四十九年所說的那些「成佛的方法」,「成佛的方法」指的就是悉達多王子所悟出來的靈體解脫方法,而「學佛」就是指學習悉達多王子將「人性」修成「佛性」,「魔心」修成「佛心」的過程。因此禪宗法師所說的「直指人心」就是這個意思,因為萬法唯心所造,萬識也由心而起,悉達多王子為了度化眾生頑冥的靈體,所以將祂自己所悟出來的靈體解脫方法傳給後世,而眾生也可以依祂所傳世那些靈體解脫方法來修持,如此便可以達到使自己靈體解脫之目的,但是這只是修行的基楚而已,成佛並不等於是已經悟道,當然也不等於行道與成道。
目前各宗教法門信徒自己所創造出來的那些末法,其實都只是修行的助緣而已,並非是修行的本體,也跟真正的修行完全無關;修行的本體就是真修行,而修行的助緣則是假修行,為什麼這樣說呢?道理很簡單,悉達多王子在悟道的過程中有沒有做過那些有為法呢?而老子、孔子、耶穌、穆罕默德….等古聖先賢,祂們成為聖人的過程之中有沒有做過那些有為法呢?當然也沒有,再說那些每天都在做這些有為法的人,他們又有哪一個是真正已經悟道的人呢?可以說修行者多如牛毛,而真悟道者卻少如牛角啊!不是說稱為大師、活佛、仁波切、上師、法師、神父、牧師…等等頭銜的修行人,就代表他們是一個已經真正悟道的人,更不是說吃齋、念佛的人就代表他們是已經在修行了,那些都只是修行的表相而已,跟真正的修行完全無關,許多貪財好色、胡作非為的修行人,哪一個不是每天都在做那些事情呢?但是他們有悟道嗎?而各宗教信徒們自己所尊稱的那些祖師或是歷代高僧也不見得是已經悟道之人,若他們是已經悟出真道了,那麼又豈會在自創一些具有文字相與語言相之假理來導誤世人呢?
悉達多王子一生當中開經講法,從來沒有說過一個字的真理,因為真理是不能說的,俗諺有云:「天機不可洩露」,所謂的「天機」指的就是真理,真理為什麼不能說或是為什麼無法說呢?道理很簡單,文字與語言在形容某些事情都有侷限性,符合某一部份人就一定不能符合另一部份的人,但是真理是自己心悟的,這些哲理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自己心裡有數,否則任何一個教授在大禮堂之中演講「夫妻相處之道」,您聽他所說的那些哲理能否滿足每一對夫妻的狀況呢?當然不可能,每一對夫妻的成長背景、個性、家世、學歷、經歷、嗜好、興趣….等等都不盡相同,因此教授在大禮堂中所說的夫妻相處之「道」,又怎能符合每一對夫妻的需要呢?所以任何教授所說的「夫妻相處之道」只能參考不能當真;而悉達多王子在印度各地方開經講法道理亦同,在場聽法的人有高官顯要、販夫走卒,也有學歷高的或學歷低的,有悟性高的或悟性低的,您認為悉達多王子應該用什麼程度的語言來說法呢?而在場的那些聽眾們,他們都能聽得懂悉達多王子所說的那些解脫法的真諦嗎?當然不可能,否則悉達多王子在靈山會中拈花示眾的時候,為什麼會只有祂十大弟子中的摩訶迦葉悟出來而會心一笑呢?
所以有些宗教法門的大師所說過的那些話,他們的弟子就將那些話彙集成為書籍,並以「○○大師開示法語」為書名去流通各界,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觀念,每一個人的智慧、道根、悟性、問題或迷惑之處都不同,因此開示時只能針對他個人的問題去單獨對他開示,若在大禮堂幾萬人之中要以同樣的話對所有的人開示,那就不能算是對眾生「開示」了,說不定還是在導誤眾生呢?例如說放生、濟世、助人、收養流浪狗、當義工志工、資源回收….等等的行善工作,不是對每一個人都可以鼓勵他們去做的,要看對象來決定,對於平時為非作歹、沒有善心、素行不良、初進道門、一般民眾…等等的對象,都應鼓勵他們多行善積德,以消除他們累世之宿業,但是對於真修行的人,就不宜鼓勵他們去做;為什麼呢?其實道理非常簡單,大家都知道靈體若沒有真正悟道的話,那麼必然會墮入六道之輪迴,而靈體輪迴凡塵的目的是要幹什麼呢?當然就是要去還清自己累世所積欠他人的因果業障或是去討回他人累世所積欠我們自己的因果業障,這就是古德所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這一句話真正的意思,那麼,鼓勵大家行善之目的是要大家再度輪迴凡塵去討報嗎?還是希望大家的靈體獲得解脫呢?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使靈體解脫而不是為了輪迴去享受福報。
道根深或佛性強的修行人,他們就是因為累世的因果業障已經償還完了,所以靈體的遮障與罣礙很少,因此才會有道根深或佛性強這個修行的良好基礎,若這些人不去體悟色空不二與無善無惡的真道,反而以凡夫俗子的慈悲心去行善,這不是在阻礙他們靈體的解脫之路,再逼他們的靈體輪迴凡塵去接受善報嗎?所以佛陀駐世時所說的佛法不稱為真理,而稱為方便法,就是這個道理。宗教的經典與教義雖然是假經,但是卻隱藏了諸佛妙理在其中,只要悟性高的人就能悟出來,所以說真經能悟不能說,真理能參不能辯即是此理,佛教的《圓覺經》有云:「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這一段經文即是在講這個道理。「修多羅教」就是指所有的經藏或佛法,古聖先賢以經藏或佛法傳世之目的,就是要修行人悟出經藏中的第一義諦出來,而第一義諦指的就是真理,所以所有的經藏或佛法只是指引眾生們尋著指頭的方向去發現月亮的「標月指」而已,修行人千萬不能將這一隻標月指誤當成月亮而緊抱不放或沾沾自喜。因此佛陀在駐世期間開經講法雖然講了四十九年,但是祂只是講了一些使眾生能成佛的方法,而不是講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