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理與真理霄壤之別
何謂「俗理」?俗理者即是指世俗虛假之理也,何謂「真理」?真理者係指永恆不變的真實之理也,何謂「霄」?霄者係指天也,何謂「壤」?壤者係指地也,故「霄壤之別」即是天與地的差距或不同也,那麼哪些理是俗理呢?就是指世間所有一切具有文字相、語言相、能辯論、能研究、能實驗、能印證、能否定的凡間一般觀點、論述、原則、定理、定義、經典、教義與各宗教法門傳教者講經說法之內容通通都是屬於俗理的範疇,俗理包括了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學校教科書內容、各種學說、各種研究報告、各種論文內容及一切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人文、社會…等等之知識皆屬之,而真理即是指沒有文字相、語言相顛撲不破的玄奧哲理與真常之道,因此佛理不是真理,聖經也不是真理,佛理旨在治眾生之心與滅眾生之苦,並使眾生靈體能得到大自在與大解脫,但是真理確是宇宙的實相與宇宙間唯一不變恆久永存之哲理,佛理與聖經有文字相與語言相,所以可以說、可以證,但是真理沒有任何的文字相與語言相,所以不能說也不能證,能證的理都是宗教之理、科學之理、宗教之理或凡間之理絕對不是真理,真理是妙理,真理是玄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若說似一物即不是,若說什麼理是真理即是乖違,因此若是有人將佛理與聖經當成真理,那是因為他們的道根太淺與悟性不足之故,所以才無法參透那唯一之真理。
古德有云:「天下無二道,聖人無二心」,所謂道就是指真理,有些宗教信仰者誤解了道,以為佛道、菩薩道、空手道、柔道與跆拳道…等等的道也是真理,事實上那是指方法或技術而言,並不是指真理,世間無處沒有道,但是道是指無形無相的哲理而言,並非指有文字相的文字或有語言相的語言,耶穌基督信仰者所說的「福音」是指天國來的好消息,也就是說他們認為《聖經》中的文字內容就是天國來的好消息,那麼何謂「天國」呢?一般而言天國又稱為天堂,字面的意思即是指天上的國度,因此很多宗教家和心靈哲學家皆認為那是人死後的生命形式將存在的處所;事實上那是宗教的語言,天上哪裡有什麼國度呢?如果天上有國度的話,那麼天上一定有很多不同的國,那麼不同的國就有不同的好消息或福音,那麼天上的哪一國之好消息或福音才是真理呢?如果天上只有一國,那一定不是上帝的國度,為什麼呢?因為上帝是管整個宇宙的而非只管天上那一國,所以上天的國度所傳來的好消息或福音也不是真理,它只是一種教化世人悟出真理的普通道理罷了,那麼佛理是不是真理呢?當然也不是真理,佛理是指釋迦牟尼佛講述世人靈體解脫或覺悟的哲理,佛法是指成佛的方法或覺悟的方法,那跟真理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人認為說:佛理就是指釋迦牟尼佛所遺留給後世眾生之言行紀錄與思想之集粹,這一句話說的很中肯,但是也有人認為一切行無常印、一切行苦印、一切法無我印、涅槃寂滅印再加上一切法空印等五法印即是顯示諸法真理之五標印,凡是符合這五法印之內容就是佛說,如果所說之內容是不符合這五法印的話那就是魔說,因為佛說法是以法印印之,若有違者都非佛說,有的更是魔所說;例如大乘的一法印就是實相印,為什麼稱為實相印呢?因為佛所說的真實之理,無二無別,遠離諸虛妄之相,所謂「印」即是信,猶如世間一般之公文,須得印乃可以信,故如來所說諸大乘經皆是以實相之理來印定其說,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因此若有實相印,即是佛說,若無實相印者則所說之內容即是魔說,這種論點事實上就是一句大妄語,所謂佛魔不二,事實上佛說即是魔說,但是不管佛說或魔說通通都是邪說,因為宇宙間唯一之正說即是真理,而真理是無佛無魔、無外道無內道、無文字也無語言、無佛說也無魔說,不要說佛說才是邪說,就算上帝親自說的話也不是真理,真理既然沒有文字相與語言相,則佛說會是真理嗎?佛教徒認為五法印即是顯示諸法真理之五標印,這種錯誤之知見更是邪說。
宗教之信徒會沉迷於宗教的那些假理之中有幾種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性就是誤以為創教之教主所說的話就是真理,所以才會誤認為宗教的那些經典教義內容的門戶之見就是真理,第二種可能性就是誤以為他們宗教法門的那些弘法與佈道的大師都是已經悟道的人,所以他們所弘的法或所佈的道其內容就是真理,第三種可能性就是沉迷於各宗教法門那些經典教義之假理者,根本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真理,針對於這三種現象我們再深入的去分析即可找出答案,首先談到創教之教主所說的話到底是不是真理呢?事實上釋迦牟尼佛、上帝、老子、孔子與安拉根本沒有創立任何的宗教,都是後世的信仰者自己將他們列為創教教主,其次五教的創教教主根本沒有任何人親口說過他們所說的話就是真理,因為所有的經典教義內容都是後世的信徒自己編撰出來的,並非是五教的創教教主他們親自編撰出來的,再加上流傳了二千多年來各朝各代的大師將內容改來改去,因此流傳迄今內容的可信度、正確度與完整度是值得存疑的,另外再由許多譯經的人翻譯成各國的文字或用各國的語言去傳播,所要表達的內容是否就是五教的創教教主所說內容之真諦亦有所偏差,所以那些內容是真理的可能性應該是微乎其微。
再說五教的創教教主祂們所說內容之內涵可以說都不一樣,有的甚至於還是衝突完全對立的,那麼哪一種宗教的創教教主祂所說的內容是真理呢?信仰耶穌基督的基督徒說聖經的內容是真理,但是佛教徒與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可能會視為外道或邪說異端,佛教徒與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可能會認為三藏十二部經與古蘭經的內容都是真理,但是基督徒會同意嗎?當然不會同意,因為若認為他人所信奉的經典教義內容是真理的話,那不等於是在否定自己的宗教法門之經典教義內容是邪說嗎?所以這是宗教信徒的困境,因為他們都只知道別人所信奉的宗教法門之經典教義內容是邪說,但是卻看不出來自己所信奉的宗教法門之經典教義內容也是邪說,所以各宗教法門創教教主所說的那些內容已經證實了不是真理而是邪說,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因為道是不可須臾離也的,真理亦是無所不在的,而基督徒所信仰的聖經或福音,在其他宗教信徒的眼中就是外道思維,或就是魔說,同樣的道理,佛教三藏十二部經的內容在基督徒或穆斯林看起來也是標準的邪說異端,因為佛教徒連唯一真神的上帝或唯一真主的安拉都不認為是真實存在的,因此又怎麼會認同祂們創造了宇宙萬物甚至於包括創造了諸佛菩薩呢?
一個修行人若是真正參透了真理,那麼他們便能夠一理悟通萬理悟徹而瞭解各宗教那些創教教主所遺留之經典教義內容所要表達之真諦而無所疑惑,當然也會知道各宗教法門那些迷信的信徒他們的迷障之處在哪裡,因為各宗教法門那些經典教義內容都是俗理,所以只有參不透的人才會沉迷在其中,真正參透真理的人絕不會被某一種宗教的經典教義內容所迷惑,更不會被困在他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法門這個框框之中解脫不出來,就如同棒球迷迷惑於棒球的假相之中,影迷迷惑在電影或影星之中跳脫不出來,而歌迷迷惑在歌聲與歌星之中無法解脫出來一般,各位想一想許多的酒鬼為什麼到最後會戒酒,許多的賭徒到最後為什麼會戒賭,因為醒悟也,一個酒鬼當他沉迷於酒的好處之中的時候,他是不會戒酒的,當他有一天知道了酒也有害處的時候,那麼他在擔心爾後有一天一定會被嗜酒所害的時候,他自然就會戒酒,戒賭何嘗不也是如此呢?而各宗教法門那些迷信的信徒們,他們為什麼迄今仍然都無法醒悟呢?那就是因為他們仍然還悟不出來他所沉迷的那些宗教法門之假理到底是錯在哪裡,所以就陷在裡面無法解脫出來,就因為如此,所以他們當然無法悟道了。
事實上世界上許多的道理都很簡單,但是世人若一念迷惑的話,那麼那些假理就如同天羅地網一般的網住他們的心,所以他們就跳脫不出來了,各位再仔細的想一想,真理是什麼時候就有的,而宗教的教義又是什麼年代才出現的呢?難道說各宗教法門那些創教教主還沒有遺留那些經典下來之前,整個宇宙之中就沒有真理了嗎?可見那些信徒愚癡到何種程度,古德有云:「未有天地先有道」即是此意,釋迦牟尼佛難道是看了佛教三藏十二部經的哪一部經典才悟道的嗎?當然不是,那麼釋迦牟尼佛他在沒有任何經典的時候,他又如何能悟道呢?所以說一個佛教徒他能否悟道,其實跟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完全無關,因此每一個佛教徒應該先在沒有佛教那些三藏十二部經的引導之前,先自己去參悟一下無所不在的道到底是什麼,若是完全都悟不出來,那麼再循著三藏十二部經這些標月指所指的方向去找到真理這個月亮,如此才能找到月亮,否則沉迷於標月指這隻指頭或是沉迷三藏十二部經這些寶筏之中,那麼又如何能找到月亮與彼岸呢?如果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還悟不通的話,那麼我們再另舉一例,老子是一個真正悟道的聖哲,他生長於比釋迦牟尼佛還要早的春秋戰國時代,在那個時代當然沒有什麼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那麼老子又是如何悟道的呢?所以佛教徒能否真正悟道,其實跟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完全無關,不知佛教徒能否參透這個道理來。
任何宗教的俗理都是經不起檢驗的,所以當世人自己悟出真理之後,則全世界任何宗教的假理便會通通瓦解,這就是古德所說的:「宗教若興,真理必隱,真理若現,宗教必衰」的道理,例如基督信仰者說:「信上帝得以永生」,那麼請問全世界幾十億信上帝的基督徒們,從古時候到現在哪一個能證明他信上帝之後已經永生了呢?這都是傳教不經過大腦的矛盾現象,為什麼呢?基督徒信仰上帝的盲點就是將自己與上帝區隔成為兩個個體,也就是說信仰者是信仰者,而上帝是上帝,兩者毫不相干,那更不用說那些根本沒有信上帝的其他八萬四千法門與三千六百道門的信徒,那麼基督教的牧師又告訴世人說:「上帝是無所不在的」,既然上帝是無所不在的,那麼,為什麼信徒會跟上帝分開成兩個不同的個體呢?那不就表示說每一個上帝的信仰者,與其他八萬四千法門或三千六百道門的其他信徒們身上根本就沒有上帝嗎?因為上帝祂是另外一個個體,是給信徒門信仰的對象,這是說不通的,也是在自打嘴巴與自我矛盾。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的本身不是上帝的話,那麼上帝怎麼可能會無所不在呢?所以社會上那些上帝的信仰者其實並不認識真正的上帝,所以他們才會迷信聖經內容所說的表相那些假理,而悟不出來隱含在聖經文字中的那唯一真理,那麼佛教所說的中道是不是就是真理呢?那就要先瞭解佛教所說的中道內涵,到底是指什麼意思?世尊云:「眾生佛性非內六入,非外六入,內外合故名為中道。」,在四阿含諸經中,佛說蘊處界滅盡而入無餘涅槃已,仍有本際、真如、如、實際、識、心不滅,故不許比丘說「涅槃後無」,有本際如來藏不滅故;亦不許比丘說「涅槃後有」,無三界一切有故,意根意識俱滅盡故;由斯正理,《阿含經》中佛說涅槃名為中道。復次,大小品般若經所說之空性,乃是指「菩薩心、無住心、不念心、無心相心、非心心」,以此自性清淨心之體性而宣說此心之中道性、無我性、無智性、無無明性、不垢不淨性、不增不減性、不斷不常性、不生不滅性、不來不去性;以空性心遠離有無、常無常、一異、俱不俱等,故名中道。因此佛法中所說的中道,並非只有八不,而是親證中道以後,現觀一切法皆是中道,乃是無有「量」之中道、無有「數」之中道,不可量化、不可數化故。因為真心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斷不常、不一不異、非俱非不俱、非有非無,真是中道,真正的實相。因此大乘佛教所謂的實相,非僅是無相一端而已,乃是空有不二,是即相離相,無相無不相;不即空有二邊,而亦不離空有二邊,所謂中道。
就以上佛教所說之中道乃是指涅槃清淨心方面的中道,但仍然不是真理,為什麼呢?因為佛教所說的中道就是指色空、有無、相不相、常斷、佛魔、常無常的一合相部份,也就是空有不二、即相離相、無相無不相、不即空有二邊的中道觀,這是太極的觀念,但是真理連色空、有無、相不相、常斷、佛魔、常無常…等等的相都沒有,所以真理是無極不是太極,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無極是道,太極是一,因緣、有無、相不相、常斷、佛魔、常無常…等等的相都稱為「二」,「二」就是兩端,一合相即是不落入兩端,所以中道仍然不等於真理,為什麼呢?因為中道雖然不落入善與惡或陰與陽的任一端,但是善與惡或陰與陽仍然是存在的,仍然是對立的,仍然是衝突的,所以涅槃與清淨心所說之中道,只是我們的清淨心不落在善與惡或陰與陽的任一端或陷入其衝突之中罷了,那不是道的思維,道的精髓是指任何的衝突與對立之雙方只要悟出道的真諦之後則所有的衝突、對立皆融為一體皆化為無形,這種道的內涵無法以文字相來表達,也無法以語言相來敘述,一落入文字相與語言相即成定義、原則或定理,如此的話便遠離了真道,因為陰陽雙方之對立、衝突、實力與環境…等等的現象隨時在變化,但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卻能隨著陰陽雙方之不同改變而適時予以化解。
宗教之理再怎麼瞭解,其實都只是凡間一般的俗理而已,但真理卻是妙理而不是一般的俗理,因此有的宗教信徒誤以為瞭解了他們的宗教之理即能獲得解脫得到大自在,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明心不是悟道,見性亦非悟道,看見佛性或是瞭解真如亦非悟道,成佛與成聖亦不等於成道,兩者仍然是有如霄壤之別與天地之差的,古德有云:「未動之前心是性,已動之後性是心」,事實上佛性與魔性都是屬於人性,天性哪裡有什麼佛與魔的觀念呢?萬法唯心造,佛與魔都是人心所造出來的,一念覺魔即成為佛,一念迷佛即成為魔,所以佛魔兩心之不同皆在於凡夫俗子的一念覺與迷罷了,覺不是悟,解悟、證悟、頓悟、覺悟或了悟也不等於是悟道,所以成佛也不等於悟道,成佛悟了什麼道呢?事實上大乘佛教所說的萬法性空的空性法印之「大乘一法印」或是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等「三法印」仍然不是真理,以大乘佛教而言,從凡夫修道的初信位(資糧位)到成佛共有五十二位階,因此已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者,需要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四十階位修行福德與智慧資糧之後,然後進入十地修學,以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教修行之最高覺悟與最高感受境界,但事實上那些都是在講心的部份,而真理只有自己悟不悟的問題,哪裡有什麼位階呢?
每一個人要去除自己心中之無明、迷惑、煩惱、罣礙與濁氣的確需要一階一階的往上爬,才能到達涅槃、靜寂與清淨之真如本心,但是若自己悟道之後自然沒有那些心可言,那麼為什麼世人會有那些無明、迷惑、煩惱、罣礙與濁氣之現象產生呢?肇因於自己沒有窮究宇宙間萬事與萬物之真相而悟出真理來,所以才會被陰陽、善惡、佛魔、人我、對錯、是非、色空、有無…等等的假相所迷惑,許多的宗教信徒在沒有悟道之前即開始修行,因此其所作所為不是在造善業就是造惡業,因此在一生當中造了一大堆的善惡之業障,迫使其靈體不得不累世墮入生死輪迴之中,沉淪於無明的苦海之內而不自知,自己明明是在造惡業,卻跟眾生說他們做那些事有無量的功德,真的是非常的無知,將造善惡之業讓自己的靈體無法脫離生死輪迴當成是自己已經在修行了,真的是非常的愚癡與可悲,這都是沒有悟道所產生之現象,儒家孔老夫子在《禮記.大學》篇之中所提到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目所論述的修行次第與接下來所說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這一段話已經講的非常的清楚。
修身是在達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等的過程之後才開始的,不是說剛信仰宗教之後就開始去做一些善事、植福、積德的俗事,一個心不正的人,他的身就無法正確修行,身無法正確修行當然就更無法去做齊家、治國與平天下等入世之事情,所以正心是修身之基礎,那麼要如何才能達到正心之境界呢?就是剛才所說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這一段話,一個意不誠的人他的心絕對不可能正,但是意要誠一定要具備真智慧則其意才能真正的誠,而真智慧一定要窮究宇宙間萬事與萬物之真相才能獲得,佛教某大師認為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是空,空它不是否定,也不是肯定,而是叫做無自性,他舉一個例說譬如講「人空」,它不是否定這個人,而是說透視它,譬如說一顆樹,空,這顆樹分析起來以後,它沒有辦法永恆的存在這個世界上故叫做空,也叫做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或無自性,就是指沒有永恆性,因此他認為天地萬物沒有一樣是有自性的,任何東西沒有永恆的,這種錯誤的觀念其實源自於沒有格物的原故,所以無法產生真智慧出來,整個宇宙間之萬物就是由永恆不變的自性所組合而成的,佛教只從心的角度去看宇宙,故有「萬法唯心造」之教義,事實上那些說法就是沒有窮究宇宙間萬事與萬物之真相所產生之偏差觀念。
宇宙的本體是永恆的,宇宙的現象是變化的,變化的事物當然是假相,永恆的道體卻是實相,就是因為有永恆的道體之組合所以才有無常的現象在變化,佛教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或無自性…等等的錯誤教義就是只分析的仗因托緣或以因待緣的緣起部份,但是卻不知因從何來或是緣從何來,整個宇宙之間若沒有永恆不變的道體,哪裡會產生因,哪裡會產生緣,這就是沒有參透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這一段話之真諦,所以這些錯誤之教義在二千五百多年來導誤了無數之眾生,因與緣是「二」,這個二即是娑婆世界的無常現象,跟佛魔、是非、對錯、有無、色空、善惡、相不相、慈悲不慈悲、愛恨…等等的兩端無二,所以佛是與魔相對待的二,故仍然是無常與生滅的,我們從「一念覺眾生是佛,一念迷佛是眾生」這一句話瞭解到,佛與眾生只是一念覺與迷之不同而已,佛心退轉即是眾生,眾生一念覺悟也可以成佛,所以修行人千萬不能將聲聞、緣覺、菩薩與佛當成已經不受後有,已經永遠脫離生死輪迴,連自己宗教的教門、宗門、派別…等等的大框框、小框框都尚未解脫出來,更遑論說已經得到大自在與大解脫,佛理是俗理,真理根本沒有任何宗教教門、宗門、派別…等等的大框框與小框框,更無什麼文字相、語言相,一合相不是道,因為一合相還有相,真如不是真理,因為真如是指心的源頭不是在講真理,所以悟出真如的人也不等於是他已經悟道,另外宗教所說的空性、慈悲、放下、忍辱之論也不是真理,而是偏向於空或善的佛理,真理沒有任何的位階、果位、名相、福德、功德更無諸佛菩薩或什麼西方極樂世界與天堂,那都是凡間的東西,因此修行人務必要去掉那些表相才能入道。
留言列表